|
“一核多元”:新时期村庄治理模式的转型研究 |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导论 | 第11-22页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第11-14页 | 二、研究综述与问题 | 第14-19页 | (一) 有关村庄治理主体的界定及其分类研究 | 第14-15页 | (二) 现有村庄治理模式中的治理主体困境及其影响研究 | 第15-17页 | (三) 以治理主体的结构关系为切入点的村庄治理模式研究 | 第17-19页 | 三、分析思路与方法 | 第19-20页 | 四、叙述框架与内容 | 第20-22页 |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村庄治理模式的演进与发展逻辑 | 第22-45页 |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村庄治理模式的逻辑演进 | 第22-36页 | (一) 集权型的“人民公社”模式 | 第22-27页 | (二) 放权型的“乡政村治”模式 | 第27-32页 | (三)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村庄治理模式 | 第32-36页 | 二、村庄治理模式演进的逻辑分析 | 第36-40页 | (一) 经济体制是影响村庄治理的重要基础 | 第36-37页 | (二) 村民政治参与意识是影响村庄治理模式变化的重要因素 | 第37-39页 | (三) 国家权力是影响村庄治理模式发展的关键力量 | 第39-40页 | 三、新时期治理模式的若干构想及简要评析 | 第40-45页 | (一) 当前学界对新型治理模式的构想 | 第40-42页 | (二) 对几种有代表性村庄治理模式的简单评析 | 第42-43页 | (三) 新形势下村庄治理模式应当遵循的原则 | 第43-45页 | 第二章 新时期村庄治理模式变迁的背景与任务 | 第45-64页 | 一、新时期村庄治理面临的背景 | 第45-61页 | (一) 村庄治理的总体特征:资源下沉 | 第45-47页 | (二) 村庄治理的运作形式:项目制 | 第47-50页 | (三) 村庄治理的转型路径:农村社区建设 | 第50-52页 | (四) 村庄治理的价值取向:治理现代化 | 第52-54页 | (五) 村庄治理的新手段:精准扶贫 | 第54-57页 | (六) 村庄治理的主体变换: 乡村精英的崛起 | 第57-61页 | 二、新时期村庄治理的主要任务 | 第61-64页 | (一) 全面建成农村地区的小康社会 | 第61-62页 | (二) 推进村庄治理的现代化 | 第62页 | (三) 实现村庄的和谐稳定 | 第62-64页 | 第三章 “一核多元”:村庄治理的创新模式 | 第64-73页 | 一、元治理理论 | 第64-65页 | 二、“一核多元”治理模式 | 第65-67页 | 三、“一核多元”模式与村庄治理 | 第67-73页 | (一) “一核多元”模式是新时期村庄治理的必然方向 | 第67-70页 | (二) “一核多元”模式与村治主体的契合性分析 | 第70-73页 | 第四章 “一核多元”——村庄治理模式的重建 | 第73-90页 | 一、中国共产党是村庄治理的领导核心 | 第73-76页 | (一) 党组织在基层治理中的现状 | 第73-74页 | (二) 党在村庄治理中领导作用的表现 | 第74-75页 | (三) 完善党的领导,推进村庄治理现代化 | 第75-76页 | 二、乡镇政府是村庄治理的指导力量 | 第76-79页 | (一) 当前政府在村庄治理中存在的困境 | 第77页 | (二) 政府在村庄治理中指导作用的表现 | 第77-78页 | (三) 推进乡镇政府改革,建设基层服务型政府 | 第78-79页 | 三、村民委员会是村庄治理的重要力量 | 第79-81页 | (一) 村民委员会在村庄治理中的作用 | 第79页 | (二) 充分发挥村民委员会的作用,规范村民自治 | 第79-81页 | 四、农村经济社会组织发展为村庄治理注入活力 | 第81-85页 | (一) 农村经济社会组织在村庄治理中的作用 | 第81-82页 | (二) 农村经济社会组织参与村庄治理的困境 | 第82-84页 | (三) 促进农村民间组织建设,为推进村庄治理现代化注入活力 | 第84-85页 | 五、村民是村庄治理的主体 | 第85-90页 | (一) 村民在村庄治理中的作用 | 第85-86页 | (二) 提高村民的参与意识,奠定村庄治理的坚实基础 | 第86-90页 | 第五章 结语与讨论 | 第90-92页 | 参考文献 | 第92-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