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教育论文中心  教育论文中心   广告服务  广告服务   论文搜索  论文搜索   论文发表  论文发表   会员专区  会员专区   在线购卡   在线购卡   服务帮助  服务帮助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网站地图   硕士论文  会员专区   博士论文
当前位置:教育论文中心首页--博士论文--人的媒介化存在—梅罗维茨媒介思想史研究
博硕论文分类列表
工业技术 交通运输 农业科学
生物科学 航空航天 历史地理
医学卫生 语言文字 环境科学
综合图书 政治法律 社会科学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艺术
数理科学和化学 文学
天文学、地理科学 军事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经济
自然科学总论 哲学
查看更多分类
 
论文搜索
 
 
相关论文
青藏高原泥石流的形成运动过程研究
未掺杂氧化锆薄膜的物相调控和室温
自主媒介与自主情境--网络时
马克思主义思想中国化研究
发展历史形态及其当代意蕴-
组织视角下农民工维权行为优化
电子媒介、场景与社会行为--约书
理解“媒介时间”媒介时间观
福利院儿童媒介使用研究--基于
一个藏族家庭媒介体验--以直孔
媒介文学化与文学媒介性--书
马克思交往理论与发展理论
地铁车站空间界面可识别性设计
媒介政治到政治媒介变奏曲
人际关系异化媒体成因研究
基于移动SNS媒介特质和需求对
媒体权力式微 受众权力张扬-
梅罗维茨媒介情境理论文化研究
生命表达,存在探询--论杜拉
二重属性差异协同及其“和谐
媒介融合背景下媒介生产集成管理
媒介生态学视角下短信媒介作用研
媒介社会来临与媒介素养教育
电子媒介崛起--社会媒介
媒介偏见社会文化根源与控制
论电影艺术愉悦性
论跨文化管理--中国与欧洲合资
新新媒介时代下梅罗维茨媒介思想
危机传播推动中国媒介制度变迁
“意义存在”与“存在意义”-
媒介形态理论视角下微信场景研究
论广告媒介互动性与诉求视觉传
马克思幸福思想探析
从华夷之辨到大一统--清代史论研
析影视媒介“泛娱乐”--影视媒
劳动力产权理论及其学意义
马克思本质思想嬗变--从抽象
大数据时代与我国媒介社会嬗变
媒介社会杭州老龄人口媒介生活
天津市本科在校大学生新媒介消费行
媒介城市理论框架与传播生态--
媒介抗争”:变迁、机理与挑战
火塘·电视·手机--少数民族村寨
媒介文化视野下媒介低俗化现象研
媒介环境学派视阈下媒介分析法研
媒介生态学视野下媒介集团发展研
论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学基础
村庄里媒介:甘皖两村庄大众媒介
农村移动社交媒体用户媒介使用与
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及其当代价
发展及其在生态文明建构中
风险社会和媒介社会下网络执政
前拉斐尔派艺术家罗塞蒂绘画时间
政党下乡行为逻辑--D村表达
转型农民大众媒介使用--基于浙
服装媒介功能及其相应形态开发
媒介形态变化对广告投放策略
转型期农民与大众媒介关系--
媒介情境理论”视野中我国政府
媒介融合背景下广告媒介现状及对
试论社会化媒介营销发展状况--以
媒介公信力与媒介形象
电视媒介形象建构--以电视媒介
现代化进程中农民媒介素养研究-
手机隐喻媒介环境学视野下手机
广告公司、媒介和广告主耦合--
媒介偏向:媒介环境学派空间观
形而上学远与近--海德格尔与形
约书亚·梅罗维茨与尼尔·波兹曼
媒介环境下企业媒介经理传播对
文本媒介与影视媒介交互关系研究
几类椭圆型方程组存在性及性
人道主义穿越马克思人道主
汉语存在句与日语存在比较研究
受众与媒介全媒体时代媒介
媒介趣味论--媒介作为精神意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人
小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之行动研究--
中国当代媒介生态理论研究述评
新型职业农民媒介素养现状研究--
当知识分子遭遇媒介--知识分子媒
近代银行家:中国金融创新思想
初中生媒介素养及媒介素养教育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儿童媒介素养与儿童媒
现代汉语“X”词研究
《法国中尉女人》中人物存在
媒介生命--人文科学视野下
试论大众媒介风险感知--以宁波
中国当代媒介市场失灵与绩效评估
作为媒介孔子学院--基于媒介
媒介消费可诉性之我见从消费
马克思生态文明思想历史进程及
“渴求完善自我存在”:《恋爱中
萨特本体论思想研究
中学生自主学习及教师相应教学行为
当前媒介批评实践议题分析
对民国时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考察
试析媒介消费中民事合同关系
工具还是工具中--从媒
法律实证主义脉络下法律存在论-
听障青少年媒介接触和媒介使用对策
理解媒介 走进媒介--对在汉大
办公建筑媒介属性研究与应用
 
科目列表
市场营销 管理理论 人力资源
电子商务 社会实践 先进教育
伦理道德 艺术理论 环境保护
农村研究 交通相关 烟草论文
电子电气 财务分析 融资决策
电影艺术 国学论文 材料工程
语文论文 数学论文 英语论文
政治论文 物理论文 化学论文
生物论文 美术论文 历史论文
地理论文 信息技术 班主任
音乐论文 体育论文 劳技论文
自然论文 德育管理 农村教育
素质教育 三个代表 旅游管理
国际贸易 哲学论文 工商管理
证券金融 社会学 审计论文
会计论文 建筑论文 电力论文
水利论文 园林景观 农林学
中医学 西医学 心理学
公安论文 法学法律 思想汇报
法律文书 总结报告 演讲稿
物业管理 经济学 论文指导
计算机 护理论文 社会调查
军事论文 化工论文 财政税收
保险论文 物流论文 语言教育
教育教学 给水排水 暖通论文
结构论文 综合类别 硕士论文
博士论文    
 
 
人的媒介化存在—梅罗维茨媒介思想史研究
 
     论文目录
 
中文摘要第16-19页
Abstract第19-22页
绪论第23-41页
    第一节 选题依据与研究价值第23-27页
        一、选题由来第23-25页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第25-27页
    第二节 研究成果综述第27-38页
        一、国外文献综述第27-32页
        二、国内文献综述第32-38页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创新第38-41页
第一章 梅罗维茨及其学术思想概述第41-55页
    第一节 梅罗维茨的家庭与成长时代第41-46页
        一、移民家庭的他者心态遗传第41-43页
        二、电视陪伴下的社会化历程第43-45页
        三、亲历亚文化群体性运动第45-46页
    第二节 梅罗维茨媒介思想的主题式概括第46-55页
        一、梅罗维茨学术生涯概况第46-48页
        二、从时间段与研究内容对梅罗维茨文献的初步遴选第48-50页
        三、梅罗维茨媒介思想的四主题第50-55页
第二章 梅罗维茨的学术渊源第55-81页
    第一节 渊源之一:媒介环境学派的时空框架研究第55-61页
        一、伊尼斯与凯利:时空偏向辩证法与身体第55-59页
        二、麦克卢汉:身体感知时空框架第59-61页
    第二节 渊源之二:空间关系学中的身体与社会身体第61-65页
        一、作为社会身体前提的身体第62-63页
        二、社会身体行为中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的融合第63-65页
    第三节 渊源之三:芝加哥学派的角色与情境研究第65-74页
        一、角色、社会身体与身体第65-67页
        二、符号互动论者的角色观:兼具角色群体性与角色个体性第67-70页
        三、戈夫曼情境论的角色观:悬置角色个体性第70-74页
    第四节 梅罗维茨思想的三层次:情境、自我、主体第74-81页
        一、明确的情境层次第74-75页
        二、自我层次与主体层次的划分第75-78页
        三、梅罗维茨研究层次演进路径的必然性第78-81页
第三章 梅罗维茨对媒介环境学的界定第81-99页
    第一节 现象学还原方法第82-84页
        一、麦克卢汉:广义的现象学家第82-83页
        二、嫁接戈夫曼与麦克卢汉第83-84页
    第二节 媒介本体论第84-91页
        一、梅罗维茨:媒介是情境、互动环境第84-86页
        二、对麦克卢汉媒介本体论的不完全延伸第86-88页
        三、对波兹曼媒介本体论的质疑与反拨第88-91页
    第三节 媒介认识论第91-97页
        一、梅罗维茨:对角色结构的现象直观与本质直观第91-94页
        二、与麦克卢汉在还原层次上的差异第94-96页
        三、对波兹曼媒介认识论的超越第96-97页
    第四节 本章小结第97-99页
第四章 梅罗维茨的情境层次思想—“媒介情境论”第99-116页
    第一节 两类现象世界:媒介环境与现实情境第99-101页
    第二节 基于拟剧论角色观的情境结构观第101-104页
        一、以角色群体性解读舞台结构第101-103页
        二、电视媒介情境的三元舞台结构第103-104页
    第三节 “媒介情境论”:媒介—情境结构—角色结构第104-113页
        一、角色群体性对群体情境间界线的依赖第104-105页
        二、媒介的情境偏向对群体情境间界线的影响第105-107页
        三、印刷媒介到电子媒介的转型第107-113页
    第四节 本章小结第113-116页
        一、“媒介情境论”中的角色观第113-114页
        二、人是无主动性的现实社会身体第114-116页
第五章 梅罗维茨的自我层次思想:“媒介语境论”与“界线论”第116-136页
    第一节 “媒介语境论”第116-124页
        一、“概化它域”:发现本地个体的角色个体性第116-120页
        二、“概化它域”中本地角色与它域角色间的互动机制第120-121页
        三、“球域”:发现媒介化它域角色的个体性第121-122页
        四、“球域”中的角色观第122-124页
    第二节 “界线论”:形式界线、道德界线与社会结构第124-133页
        一、符号互动论者与梅罗维茨的界线观第124-126页
        二、道德界线对形式界线的消解:电子媒介社会的结构第126-129页
        三、道德界线与社会结构:群体成员与陌生人的关系史演化第129-133页
    第三节 本章小结第133-136页
        一、自我层次研究中的角色观第133-134页
        二、人是具备主动性的现实社会身体第134-136页
第六章 梅罗维茨的主体层次思想—“媒介三喻论”第136-152页
    第一节 媒介三喻:媒介现实与社会身体现实第136-144页
        一、通道隐喻:“媒介现实=社会身体现实”第137-138页
        二、语言隐喻:“媒介现实='媒介化社会身体'现实≠社会身体现实”第138-140页
        三、环境隐喻:“媒介现实='媒介化社会身体'现实≠社会身体现实?身体”第140-144页
    第二节 “媒介三喻论”对人媒介化存在的理解第144-149页
        一、通道隐喻:人是无身体的认知主体第144-145页
        二、语言隐喻:人是融合身体主体与认知主体的现实社会身体第145-147页
        三、环境隐喻:人是媒介矩阵中被动的现实社会身体第147-149页
    第三节 本章小结第149-152页
        一、作为现实社会身体延伸的“媒介化社会身体”第149-150页
        二、“媒介化社会身体”的启示—微观权力视角第150-152页
第七章 梅罗维茨的缺失:微观权力观下的“媒介化社会身体”第152-178页
    第一节 梅罗维茨思想中身体权力的缺失第152-155页
        一、麦克卢汉:信息—权力即身体权力第152-153页
        二、梅罗维茨:不再作用于身体的媒介信息第153-155页
    第二节 媒介的信息—权力对身体的规训机制第155-165页
        一、信息—权力的源头:隐喻身体第155-156页
        二、福柯:“媒介化社会身体”对身体感知的规训性第156-159页
        三、福柯:“媒介化社会身体”的伦理后果—现实社会身体第159-162页
        四、吉登斯:身体间权力关系的指示—语境定义视角第162-165页
    第三节 反转梅罗维茨:现实社会身体的被规训史第165-175页
        一、前文字口语媒介时代:无角色、无社会身体第165-166页
        二、文字媒介时代:出现具有角色结构的现实社会身体第166-168页
        三、印刷媒介时代:具有僵化角色结构的现实社会身体第168-169页
        四、电子媒介时代:处于自我重构过程中的现实社会身体第169-171页
        五、案例:AR游戏Pokemon Go的混合语境与身体主体的“回归”第171-175页
    第四节 本章小结第175-178页
        一、“媒介化社会身体”—媒介的微观权力之手第175-176页
        二、梅罗维茨思想框架之外的网络时代现实社会身体第176-178页
第八章 延伸梅罗维茨:网络媒介时代身体的存在论结构第178-211页
    第一节 人文主义地理学:身体主体的地方感与地方第178-182页
    第二节 现代性状况下脱域的地方感与地方第182-184页
    第三节 梅罗维茨:现实社会身体的地方第184-188页
        一、“媒介情境论”:极易被误认的群体地方感与群体地方第185-186页
        二、“媒介语境论”:无身体的个体地方感第186页
        三、对身体主体层次地方感的庸俗理解第186-188页
    第四节 赛博空间中的虚拟地方感与虚拟地方第188-201页
        一、身份、身体身份与账号身份第188-190页
        二、现实地方感的结构第190-191页
        三、社交媒体上虚拟地方感、虚拟地方的生成第191-201页
    第五节 身体主体从虚拟地方感到现实地方感的回迁第201-207页
        一、虚拟地方感中的欲望主体第202-204页
        二、身体主体健康回迁第一步:明辨两类身体感知第204-206页
        三、身体主体健康回迁第二步:重构现实地方感第206-207页
    第六节 本章小结第207-211页
        一、被规训的现实主体驱使主体形成账号身份认同第208页
        二、虚拟主体的反身性促使主体回到身体身份认同第208-209页
        三、现实社会身体是身体探索身份认同之场域第209-211页
结语第211-213页
附录第213-224页
参考文献第224-234页
致谢第234-236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第236-237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237页

 
 
论文编号BS4020004,这篇论文共237
会员购买按0.35元/页下载,共需支付82.95元。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118.5元 。
我还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下载更优惠!充值送钱!
我只需要这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您可能感兴趣的论文
版权申明:本目录由www.jylw.com网站制作,本站并未收录原文,如果您是作者,需要删除本篇论文目录请通过QQ或其它联系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 会员专区 | 在线购卡 | 广告服务 | 网站地图 |
版权所有 教育论文中心 Copyright(C) All Rights Reserved
联系方式: QQ:277865656 或写信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