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一章绪论 | 第12-26页 |
1.1引言 | 第12-13页 |
1.2NOx和CO的来源及危害 | 第13-14页 |
1.3NOx消除的途径 | 第14-20页 |
1.3.1NO直接分解 | 第14-15页 |
1.3.2NOx储存-还原技术(NSR) | 第15页 |
1.3.3H2,CxHy和NH3的选择性催化还原(SCR)消除NO | 第15-17页 |
1.3.4CO还原NO反应(CO-SCR) | 第17-20页 |
1.4CO氧化反应的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1.5三维有序大孔材料的现状 | 第23-24页 |
1.6论文的研究意义、内容和创新点 | 第24-26页 |
第二章实验试剂、设备及表征测试方法 | 第26-30页 |
2.1实验试剂 | 第26-27页 |
2.2实验设备 | 第27页 |
2.3催化剂表征 | 第27-29页 |
2.3.1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27-28页 |
2.3.2全自动比表面和孔隙分析 | 第28页 |
2.3.3X射线粉末衍射(XRD) | 第28页 |
2.3.4拉曼光谱(Ramanspectra) | 第28页 |
2.3.5程序升温还原测试(H2-TPR) | 第28页 |
2.3.6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28页 |
2.3.7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 | 第28页 |
2.3.8原位漫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InsituDRIFTs) | 第28-29页 |
2.4催化活性测试 | 第29-30页 |
2.4.1CO催化氧化 | 第29页 |
2.4.2CO-SCR反应 | 第29-30页 |
第三章三维有序大孔MFe2O4(M=Co,Ni,Cu)尖晶石催化剂的制备及其在CO氧化和NO+CO反应中的同时催化应用 | 第30-53页 |
3.1引言 | 第30页 |
3.2催化剂的制备 | 第30-31页 |
3.3结果与讨论 | 第31-51页 |
3.3.1催化性能 | 第31-36页 |
3.3.2催化剂的形态和结构 | 第36-38页 |
3.3.3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多孔结构 | 第38-39页 |
3.3.4催化剂的物相结构 | 第39-40页 |
3.3.5XPS分析 | 第40-42页 |
3.3.6H2-TPR测试 | 第42-43页 |
3.3.7在3DOMCuFe2O4催化剂上CO氧化和NO+CO反应的可能反应机理 | 第43-51页 |
3.4小结 | 第51-53页 |
第四章三维有序大孔Cu掺杂Ce-Fe复合氧化物对CO-SCR活性的促进机理 | 第53-78页 |
4.1引言 | 第53-54页 |
4.2催化剂的制备 | 第54页 |
4.3结果与讨论 | 第54-77页 |
4.3.1催化性能 | 第54-58页 |
4.3.2催化剂的形态和结构 | 第58-61页 |
4.3.3催化剂的结构性质 | 第61-63页 |
4.3.4H2-TPR测试 | 第63-65页 |
4.3.5XPS分析 | 第65-68页 |
4.3.6反应中的物种演变 | 第68-71页 |
4.3.7InsituDRIFTS研究 | 第71-77页 |
4.4小结 | 第77-78页 |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 | 第78-80页 |
5.1总结 | 第78页 |
5.2展望 | 第78-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91页 |
致谢 | 第91-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