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民国山东民间信仰研究(1912-1937) |
|
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导论 | 第11-23页 | 一、 选题论证 | 第11-12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二) 学术价值 | 第11-12页 | (三) 现实关照性 | 第12页 | 二、 学术史综述 | 第12-21页 | (一) 中国大陆学者的研究成果 | 第12-20页 | (二) 海外学者的研究成果 | 第20-21页 | 三、 学术要点 | 第21-22页 | (一) 选题切入点 | 第21页 | (二) 新学理视点 | 第21页 | (三) 学术考量重点 | 第21页 | (四) 学术辨析焦点 | 第21页 | (五) 学术探讨难点 | 第21-22页 | (六) 学术创新点 | 第22页 | 四、 相关界定 | 第22-23页 | (一) 时间界定 | 第22页 | (二) 空间界定 | 第22页 | (三) 关键词界定 | 第22-23页 | 第一章 民国前山东民间信仰概况 | 第23-50页 | 一、 民国以前山东地区的信仰体系 | 第23-41页 | (一) 俗神信仰 | 第23-30页 | (二) 民间巫术 | 第30-33页 | (三) 禁忌习俗 | 第33-37页 | (四) 民间宗教 | 第37-41页 | 二、 民国前山东民间寺庙的分布情况 | 第41-44页 | (一) 东部沿海半岛地区 | 第42页 | (二) 中南部山区 | 第42-43页 | (三) 北部平原地区 | 第43-44页 | (四) 鲁西南地区 | 第44页 | 三、 民国以前山东地区传统的信仰观念 | 第44-47页 | (一) 万物有灵及灵魂不灭观念 | 第44-45页 | (二) “道生万物”与“阴阳五行”观念 | 第45页 | (三) “善恶因果”与“轮回说”的观念 | 第45-46页 | (四) “仁、义、礼、智、信”的儒家学说观念 | 第46-47页 | (五) “天国、地狱”的基督教观念 | 第47页 | 四、 民国以前山东地区民间信仰的特点 | 第47-50页 | (一) 实用功利性 | 第47-48页 | (二) 多神融合性 | 第48页 | (三) 广泛性与普遍性 | 第48-49页 | (四) 正统性与规范性 | 第49-50页 | 第二章 民国政府与山东民间信仰 | 第50-67页 | 一、 民国政府关于民间信仰的政策 | 第50-60页 | (一) 北京政府时期(1912—1928) | 第50-54页 | (二) 南京政府时期(1928—1937) | 第54-60页 | 二、 下层群众对民间信仰的态度 | 第60-63页 | (一) 反传统、反宗教的意识形态盛行 | 第60-61页 | (二) 传统信仰态度依然存在 | 第61-63页 | 三、 国家正祀与民间信仰的互动 | 第63-67页 | (一) 研究现状 | 第63页 | (二) 以祭孔为例 | 第63-64页 | (三) 国家的正祀行为 | 第64-65页 | (四) 民间对孔子的信仰 | 第65-67页 | (五) 国家正祀与民间信仰的关系 | 第67页 | 第三章 山东民间信仰与乡村控制 | 第67-91页 | 一、 民国初年山东乡村社会的变动 | 第68-74页 | (一) 农村人口大量迁移 | 第68-69页 | (二) 传统乡绅地位没落 | 第69-71页 | (三) 宗族权利受到削弱 | 第71-73页 | (四) 各阶层被重新整合 | 第73-74页 | 二、 民间信仰在乡村社会生活中的表现 | 第74-81页 | (一) 民间信仰体现生态系统的特点 | 第74-75页 | (二) 民间信仰促进社会的组织整合 | 第75-77页 | (三) 民间信仰补充政府组织的管理 | 第77-78页 | (四) 民间信仰参与乡村的精神教化 | 第78-80页 | (五) 民间信仰丰富乡村的社会生活 | 第80-81页 | 三、 民间信仰对乡村社会的控制 | 第81-91页 | (一) 民间信仰是村社团结的纽带 | 第82-84页 | (二) 民间信仰是宗族权力的资本 | 第84-85页 | (三) 民间信仰是价值取向的源泉 | 第85-88页 | (四) 民间信仰是社会秩序的保障 | 第88-91页 | 第四章 近代经济转型与山东民间信仰 | 第91-113页 | 一、 近代山东的经济转型 | 第91-98页 | (一) 工业经济迅速兴起,出现投资建厂的热潮 | 第91-93页 | (二) 自开商埠经济繁荣,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 第93-94页 | (三) 港口腹地范围扩大,进出口贸易大幅增长 | 第94-96页 | (四) 金融资本日益活跃,新式银行迅速兴起 | 第96-97页 | (五) 经济作物种植量增加,纳入商品流通领域 | 第97-98页 | 二、 经济转型对民间信仰的影响 | 第98-113页 | (一) 庙会功能的演变 | 第99-103页 | (二) 经济利益成为信仰的主导诱因 | 第103-107页 | (三) 俗神信仰体系的变化 | 第107-113页 | 第五章 中西文化冲撞与山东民间信仰 | 第113-137页 | 一、 儒家文化与山东民间信仰 | 第113-123页 | (一) 儒学与民间信仰之间的融合 | 第113-121页 | (二) 儒学与民间信仰之间的冲突 | 第121-123页 | 二、 西方文化与山东民间信仰 | 第123-137页 | (一) 民国期间基督教在山东地区的传播及影响 | 第123-125页 | (二) 基督教与山东民间社会之间的融合 | 第125-132页 | (三) 基督教与山东民间信仰之间的冲突 | 第132-137页 | 第六章 民国山东民间信仰区域差异及变化规律 | 第137-153页 | 一、 山东与全国其他地区民间信仰的差异 | 第137-140页 | (一) 与江南地区的对比 | 第137-139页 | (二) 与东北地区的对比 | 第139-140页 | 二、 山东不同地区民间信仰的差异 | 第140-147页 | (一) 山东腹地民俗区 | 第140-141页 | (二) 山东东部沿海民俗区 | 第141-143页 | (三) 鲁西南民俗区 | 第143-145页 | (四) 鲁西北民俗区 | 第145-147页 | 三、 山东民间信仰的变化规律 | 第147-153页 | (一) 自然条件 | 第147-148页 | (二) 变化与政治相关联 | 第148-149页 | (三) 与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 | 第149-151页 | (四) 与思想文化有密切关系 | 第151-152页 | (五) 东部变化快于西部 | 第152-153页 | 结语 | 第153-159页 | 一、 民国时期山东民间信仰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 第153-157页 | (一) 神灵信仰体系更加繁杂 | 第153-154页 | (二) 重视价值导向作用 | 第154-156页 | (三) 经济带动作用增强 | 第156-157页 | 二、 变化的背后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迁 | 第157-159页 | 参考文献 | 第159-169页 |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 第169-170页 | 后记 | 第170页 |
|
|
|
|
论文编号BS12740,这篇论文共170页 会员购买按0.35元/页下载,共需支付59.5元。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85元 。 |
 |
 |
我还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下载更优惠!充值送钱! |
我只需要这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
|
|
|
版权申明:本目录由www.jylw.com网站制作,本站并未收录原文,如果您是作者,需要删除本篇论文目录请通过QQ或其它联系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