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37页 |
1.1 引言 | 第13-14页 |
1.2 稀土金属聚合物高分子材料的制备方法 | 第14-17页 |
1.2.1 Suzuki偶联法 | 第14-15页 |
1.2.2 电化学聚合法 | 第15-16页 |
1.2.3 开环聚合法 | 第16-17页 |
1.2.4 自由基聚合法 | 第17页 |
1.3 稀土金属聚合物高分子发光材料的应用现状 | 第17-24页 |
1.3.1 红光材料 | 第17-18页 |
1.3.2 绿光材料 | 第18-19页 |
1.3.3 近红外光材料 | 第19-20页 |
1.3.4 白光材料 | 第20-23页 |
1.3.5 变光材料 | 第23-24页 |
1.3.6 密码材料 | 第24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24-28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24-25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5-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37页 |
第二章 自由基聚合制备有Eu~(3+)特征红光或Tb~(3+)特征绿光的金属聚合物高分子薄膜材料及其性能研究 | 第37-63页 |
2.1 引言 | 第37-38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8-48页 |
2.2.1 试剂与材料 | 第38页 |
2.2.2 仪器与表征方法 | 第38-39页 |
2.2.3 含苯乙烯基配合物的合成 | 第39-42页 |
2.2.4 含吡啶乙烯席夫碱配合物的合成 | 第42-44页 |
2.2.5 自由基聚合制备金属聚合物高分子红光材料 | 第44-45页 |
2.2.6 自由基聚合制备金属聚合物高分子青光材料 | 第45-47页 |
2.2.7 晶体培养与测定 | 第47-4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48-58页 |
2.3.1 含苯乙烯基配合物单体的表征 | 第48-49页 |
2.3.2 含吡啶乙烯配合物单体的表征 | 第49-50页 |
2.3.3 可聚合配合物单体的光物理性质及其能量传递机理研究 | 第50-54页 |
2.3.4 稀土金属聚合物高分子红光和青光材料的表征 | 第54-55页 |
2.3.5 稀土金属聚合物高分子红光和青光材料光物理性质的研究 | 第55-5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2页 |
附件 | 第62-63页 |
第三章 自由基聚合制备有Nd~(3+)特征近红外光的金属聚合物高分子薄膜材料及其性能研究 | 第63-94页 |
3.1 引言 | 第63-64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64-75页 |
3.2.1 试剂与材料 | 第64页 |
3.2.2 仪器与表征方法 | 第64-65页 |
3.2.3 含苯乙烯基席夫碱配合物的合成 | 第65-69页 |
3.2.4 物理掺杂制备PMMA-基杂化材料 | 第69-71页 |
3.2.5 自由基共聚制备稀土金属聚合物高分子近红外光材料 | 第71-73页 |
3.2.6 晶体培养与测定 | 第73-75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75-88页 |
3.3.1 含苯乙烯基配合物单体的表征 | 第75-77页 |
3.3.2 可聚合配合物单体光物理性质以及能量传递机制 | 第77-80页 |
3.3.3 掺杂材料和共聚材料的表征 | 第80-83页 |
3.3.4 掺杂材料和共聚材料的光物理性质 | 第83-88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88-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2页 |
附件 | 第92-94页 |
第四章 开环共聚制备有Tb~(3+)特征绿光的金属聚合物高分子薄膜材料及其性能研究 | 第94-117页 |
4.1 引言 | 第94-9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95-103页 |
4.2.1 试剂与材料 | 第95页 |
4.2.2 仪器与表征方法 | 第95-96页 |
4.2.3 含烯丙基苯并咪唑类Ln_3L_4三核配合物的合成 | 第96-99页 |
4.2.4 开环共聚制备稀土金属聚合物高分子绿光材料 | 第99-101页 |
4.2.5 晶体培养与测定 | 第101-10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103-111页 |
4.3.1 含烯丙基苯并咪唑类Ln_3L_4三核配合物的表征 | 第103-104页 |
4.3.2 可聚合配合物单体的光物理性质及其能量传递机理研究 | 第104-106页 |
4.3.3 PMMA-基掺杂材料和PNBE-基金属聚合物高分子材料的表征 | 第106-109页 |
4.3.4 PMMA-基掺杂材料和PNBE-基金属聚合物高分子材料的光物理性质研究 | 第109-111页 |
4.4 小结 | 第111-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15页 |
附件 | 第115-117页 |
第五章 接枝共聚合制备有Nd~(3+)特征近红外光的金属聚合物高分子薄膜材料及其性能研究 | 第117-136页 |
5.1 引言 | 第117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117-124页 |
5.2.1 试剂与材料 | 第117-118页 |
5.2.2 仪器与表征方法 | 第118-119页 |
5.2.3 含烯丙基及吡啶乙烯双活性官能团配合物单体的合成 | 第119-121页 |
5.2.4 接枝型稀土金属聚合物高分子近红外光材料的制备 | 第121-124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124-133页 |
5.3.1 含烯丙基及吡啶乙烯双活性官能团配合物单体的表征 | 第124-125页 |
5.3.2 可聚合配合物单体的光物理性质及其能量传递机理研究 | 第125-127页 |
5.3.3 接枝型稀土金属聚合物高分子近红外光材料的表征 | 第127-129页 |
5.3.4 接枝型金属聚合物高分子近红外光材料的光物理性质研究 | 第129-13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3-134页 |
参考文献 | 第134-136页 |
第六章 含Nd~(3+)-Yb~(3+)的混稀土金属聚合物高分子类近红外发光材料及其光学性能研究 | 第136-160页 |
6.1 引言 | 第136-137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137-144页 |
6.2.1 试剂与材料 | 第137页 |
6.2.2 仪器与表征方法 | 第137-138页 |
6.2.3 含苯乙烯基配合物单体的合成 | 第138-141页 |
6.2.4 自由基聚合制备稀土金属聚合物高分子近红外光材料 | 第141-143页 |
6.2.5 晶体培养与测定 | 第143-144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144-155页 |
6.3.1 含苯乙烯基可聚合配合物单体的表征 | 第144-145页 |
6.3.2 可聚合配合物单体的光物理性质及其能量传递机理研究 | 第145-148页 |
6.3.3 同稀土和混稀土金属聚合物高分子材料的合成与表征 | 第148-150页 |
6.3.4 同稀土和混稀土金属聚合物高分子材料的光物理性质研究 | 第150-153页 |
6.3.5 混稀土金属聚合物高分子材料的近红外发光性能的研究 | 第153-15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59页 |
附件 | 第159-160页 |
第七章 含Eu~(3+)-Tb~(3+)的混稀土金属聚合物高分子白光薄膜材料及其WPLED应用研究 | 第160-180页 |
7.1 引言 | 第160页 |
7.2 实验部分 | 第160-166页 |
7.2.1 试剂与材料 | 第160-161页 |
7.2.2 仪器与表征方法 | 第161-162页 |
7.2.3 单组份和双组份稀土金属聚合物高分子白光材料的制备 | 第162-165页 |
7.2.4 PLED器件的制备 | 第165-166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166-177页 |
7.3.1 单组份和双组份稀土金属聚合物高分子白光材料的表征 | 第166-168页 |
7.3.2 单组份和双组份稀土金属聚合物高分子白光材料光物理的性质 | 第168-169页 |
7.3.3 金属聚合物高分子白光材料的光致发光性质的研究 | 第169-174页 |
7.3.4 金属聚合物高分子白光材料的电致发光性质的研究 | 第174-177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177-178页 |
参考文献 | 第178-180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80-185页 |
—、结论 | 第180-183页 |
二、本文创新点 | 第183-184页 |
三、展望 | 第184-185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85-189页 |
致谢 | 第1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