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2页 |
导论 | 第12-21页 |
·由“高考存废之争”引发的思考 | 第12-13页 |
·研究高考公平性问题:寻求高考改革难题破解之道 | 第13-16页 |
·研究主题 | 第13-15页 |
·研究意义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21页 |
·研究现状的反思与研究维度 | 第16-19页 |
·研究框架安排与方法 | 第19-21页 |
1 社会公平的理论基础与伦理规范 | 第21-56页 |
·公平的概念、内涵与实质 | 第21-26页 |
·关于公平的概念 | 第21-24页 |
·公平的涵义与实质 | 第24-26页 |
·社会公平的理论探源 | 第26-43页 |
·古希腊正义观和中国儒家公平观:社会公平的思想源泉 | 第26-29页 |
·罗尔斯正义论对契约主义和功利主义的超越:社会公平的现代逻辑 | 第29-34页 |
·马克思主义视域下对社群主义思潮的反思:社会公平的当代启示 | 第34-43页 |
·社会公平的伦理规范及其实践 | 第43-56页 |
·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公平:基本内容与规范要求 | 第43-47页 |
·社会公平在我国的实现:走向形式公平与实质公平的统一 | 第47-52页 |
·公平正义理论在教育领域的实践:作为社会公平基石的教育公平 | 第52-56页 |
2 考试公平的历史逻辑与伦理维度 | 第56-82页 |
·维护公平:考试制度演进的逻辑基点 | 第56-66页 |
·考试起源与考试制度的形成 | 第56-59页 |
·从科举到高考的历史演进 | 第59-66页 |
·考试的本质及基本特性 | 第66-69页 |
·考试的社会性——以人为主、客体的社会活动 | 第67-68页 |
·考试的竞争性——制度化的人才选拔评价方式 | 第68-69页 |
·考试的技术性——鉴定人的身心素质的测量与评价技术 | 第69页 |
·考试的德性价值 | 第69-75页 |
·考试的个人德性:提供平等的晋升渠道 | 第70-71页 |
·考试的政治德性:为国选材 | 第71-72页 |
·考试的社会德性:合理配置人才资源 | 第72-73页 |
·考试的文化德性:引导和传递正价值、正能量 | 第73-75页 |
·考试公平的实质与伦理维度 | 第75-82页 |
·作为一种制度的伦理 | 第76-78页 |
·作为一种技术的伦理 | 第78-80页 |
·作为一种文化的伦理 | 第80-82页 |
3 教育公正诉求下的高考公平观 | 第82-116页 |
·社会转型凸显教育价值的冲突 | 第82-87页 |
·是功利主义还是人本主义 | 第83-84页 |
·是追求“私益”还是坚持“公益” | 第84-86页 |
·是效率优先还是公平第一 | 第86-87页 |
·教育本质问题探讨的伦理视角 | 第87-93页 |
·“钱学森之问”的实质是教育本质问题 | 第87-88页 |
·中国教育思想史:一部探究教育本质问题的历史 | 第88-89页 |
·重新定位教育:作为关乎国民幸福的公益事业 | 第89-93页 |
·新时期的教育诉求与教育制度公正 | 第93-101页 |
·需求与期望:高质量、多样化的公平教育 | 第93-97页 |
·公正的制度安排:教育公平的根本路径与保障 | 第97-101页 |
·作为程序正义的高考制度 | 第101-108页 |
·高考的概念及社会实质 | 第102-104页 |
·高考的社会功能及其公正原则 | 第104-108页 |
·高考公平观及其制度转型趋向 | 第108-116页 |
·高考公平的价值属性:基于机会平等的形式公平 | 第108-109页 |
·政策涵义与现实意义:维护竞争起点公平和程序公正 | 第109-112页 |
·以公平为基点的高考制度转型:从为国选材到为民量才 | 第112-116页 |
4 高考公平问题的深度探析与伦理反思 | 第116-156页 |
·高考公平问题的历史观照 | 第116-119页 |
·古代科举考试的公平问题 | 第116-118页 |
·民国时期学校考试的公平问题 | 第118-119页 |
·高考公平问题的现实观察 | 第119-149页 |
·竞争机会分配的区域不公 | 第121-129页 |
·竞争主体享有的权利不等 | 第129-134页 |
·竞争过程出现的行为失范 | 第134-143页 |
·竞争结果产生的差异失衡 | 第143-149页 |
·影响高考公平性的根源及伦理反思 | 第149-156页 |
·非均衡发展:影响高考公平的物质根源 | 第149-151页 |
·体制性矛盾:影响高考公平的制度根源 | 第151-153页 |
·价值的异化:影响高考公平的伦理根源 | 第153-156页 |
5 高考改革之公平与效率的价值抉择 | 第156-184页 |
·高考公平与效率论争的胶着 | 第156-164页 |
·存废之争 | 第157-158页 |
·统独之争 | 第158-161页 |
·高考功能之争 | 第161-162页 |
·高考公平取向之争 | 第162-164页 |
·高考改革价值取向的现实困惑 | 第164-168页 |
·维护公众利益与照顾特殊群体利益的矛盾 | 第164-165页 |
·扩大自主与公正选才的矛盾 | 第165-166页 |
·多元化改革与加重学生负担的矛盾 | 第166-167页 |
·考试设计的公平性与科学性的矛盾 | 第167-168页 |
·高考改革价值取向的应然追求 | 第168-184页 |
·公平与效率的矛盾统一:高考改革的永恒主题和内在动力 | 第168-173页 |
·从“至公”到“兼顾”:高考价值取向的阶段性追求 | 第173-180页 |
·公平与效率的理性把握:高考改革的使命、基本取向与原则 | 第180-184页 |
6 促进高考公平的实践向度与改革路径 | 第184-210页 |
·高考公平性建设的理论依据与经验借鉴 | 第184-189页 |
·高考公平性建设:作为—项“新公共治理”的实践 | 第184-185页 |
·制度与技术并重:境外大学入学考试公平性建设的经验借鉴 | 第185-189页 |
·高考改革的民众诉求与策略把握 | 第189-195页 |
·既期待改革又担忧公平:基于调查样本的分析 | 第189-193页 |
·把准体制之“结”:走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困境 | 第193-195页 |
·促进高考公平的体制建构及其路径选择 | 第195-210页 |
·体制转轨:由全能式集权管制向社会化公共服务转变 | 第195-200页 |
·制度创新:由单一的考试选拔向多元化考选体系转变 | 第200-203页 |
·政策配套:由垄断式利益分割向民主化利益分配转变 | 第203-206页 |
·环境建构:由功利式速成教育向生态化人才培养转变 | 第206-210页 |
7 高考公平性评价体系建构与实证研究 | 第210-245页 |
·高考公平性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 第210-214页 |
·制度伦理评价实证化:从价值评价到决策科学化 | 第210-212页 |
·高考公平性评价:高考改革的监测评估与反馈 | 第212-213页 |
·评价的拓展与延伸:—种教育公共政策评价的范式 | 第213-214页 |
·高考公平性评价体系的建构 | 第214-226页 |
·评价体制:“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 | 第214-218页 |
·评价模式:高考公平指数测评指标体系的建构及其内涵 | 第218-225页 |
·评价及其结果的应用:决策咨询与修正、绩效评估 | 第225-226页 |
·湖南高考公平指数试测及其评价 | 第226-245页 |
·资料与方法:民意测评+专家评价 | 第226页 |
·测评实施及结果:湖南高考公平指数处于良好水平 | 第226-232页 |
·问卷调查定性分析:对湖南高考公平指数的逻辑校验 | 第232-242页 |
·结论分析与建议:湖南高考公平指数尚有提升空间 | 第242-243页 |
·实证研究的评估与反思:走向科学化、专业化 | 第243-245页 |
参考文献 | 第245-254页 |
附录 | 第254-2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267-268页 |
致谢 | 第2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