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引论 | 第11-14页 |
(一) 问题与意义 | 第11-12页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三) 结构安排 | 第13-14页 |
一、 背景与阶段:涪陵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的产生过程 | 第14-17页 |
(一) 成立背景:来自实效的启动 | 第14页 |
(二) 成立过程:先组建再筹备的模式 | 第14-16页 |
(三) 波折未断:发展的各阶段 | 第16-17页 |
二、 静态构成:涪陵区综合行政执法体制的现状分析 | 第17-21页 |
(一) 法律地位:完全的行政主体资格 | 第17页 |
(二) 职能特点:“两个相对分开”下的“末端执法” | 第17-18页 |
(三) 范围和领域:综合行政执法中的“10+X” | 第18-20页 |
(四) 机构组成:科室、支队与指挥中心 | 第20-21页 |
三、 动态实践:涪陵区综合行政执法制度效益的实证分析 | 第21-38页 |
(一) 行政实效的考察:行政处罚权与行政审批权分离的效果 | 第21-23页 |
(二) 职能职责的考察:扩张性与模糊性的不良反应 | 第23-27页 |
(三) 执法“自由度”的考察:关于执法中手段与依据的选择 | 第27-30页 |
(四) 执法难度考察:外部的强制执行困境与内部的部门协作障碍 | 第30-35页 |
(五) 效力范围的考察:综合行政执法的地域区划 | 第35-36页 |
(六) 执法能力的考察:执法局的人员素质 | 第36-38页 |
四、 对策与建议:城市综合行政执法观念与制度的完善 | 第38-43页 |
(一) 宪政精神指导下的综合行政执法理念创新 | 第38页 |
(二) 大部制改革与综合行政执法改革 | 第38-40页 |
(三) 组建省级综合行政执法机构 | 第40页 |
(四) 制定综合行政执法领域的专门法规 | 第40-41页 |
(五) 加强执法监督与提高执法队伍素质 | 第4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4页 |
一、 著作类 | 第43页 |
二、 论文类 | 第43-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