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旗渠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实现路径 |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导论 | 第8-16页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1.2 研究现状综述 | 第9-14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1.4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 第15-16页 | 2 红旗渠精神的形成 | 第16-25页 | 2.1 红旗渠工程的背景条件 | 第16-19页 | 2.1.1 林县的自然环境 | 第16-17页 | 2.1.2 林县的生存战斗史 | 第17-18页 | 2.1.3 林县的严峻经济状况 | 第18-19页 | 2.2 红旗渠工程的实施 | 第19-23页 | 2.2.1 红旗渠工程的敲定 | 第19-20页 | 2.2.2 红旗渠工程的开展 | 第20-23页 | 2.3 红旗渠精神的历史凝练 | 第23-25页 | 2.3.1 红旗渠精神概念的提出 | 第23页 | 2.3.2 红旗渠精神内涵的提炼 | 第23-25页 | 3 红旗渠精神的内涵 | 第25-36页 | 3.1 以民为重、党民一心的集体主义理念 | 第25-28页 | 3.1.1 林县领导班子一心为民的群众意识 | 第25-26页 | 3.1.2 人民群众齐心协力的集体意识 | 第26-28页 | 3.2 不等不靠、不惧艰难的艰苦奋斗精神 | 第28-31页 | 3.2.1 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奋斗意识 | 第28-29页 | 3.2.2 坚定信念、艰苦奋斗的实干精神 | 第29-31页 | 3.3 勇往直前、敢于承担的担当意识 | 第31-36页 | 3.3.1 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 第31-33页 | 3.3.2 敢于承担的责任意识 | 第33-36页 | 4 红旗渠精神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 第36-41页 | 4.1 红旗渠精神对个体的价值 | 第36-38页 | 4.1.1 思想引领价值 | 第36-37页 | 4.1.2 道德激励价值 | 第37页 | 4.1.3 人格塑造价值 | 第37-38页 | 4.2 红旗渠精神对社会的价值 | 第38-41页 | 4.2.1 强化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 | 第38页 | 4.2.2 保障社会主义事业的可持续性 | 第38-39页 | 4.2.3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素材 | 第39-41页 | 5 红旗渠精神价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现路径 | 第41-48页 | 5.1 加大宣传力度是红旗渠精神价值有效实现的前提 | 第41-44页 | 5.1.1 搭建网络平台,扩大红旗渠精神的知名度 | 第41-42页 | 5.1.2 拓宽渠道,形成教育联动效应 | 第42-43页 | 5.1.3 采用多样化教育方法,增强红旗渠精神吸引力 | 第43-44页 | 5.2 融入当代教育是红旗渠精神价值有效实现的关键 | 第44-46页 | 5.2.1 深化集体主义价值观,凝聚社会力量 | 第44页 | 5.2.2 加强艰苦奋斗精神教育,提高社会竞争力 | 第44-45页 | 5.2.3 引导责任意识教育,强化道德建设 | 第45-46页 | 5.3 完善机制建设是红旗渠精神价值有效实现的保障 | 第46-48页 | 5.3.1 提供红旗渠精神教育的物质保障 | 第46-47页 | 5.3.2 建立红旗渠精神教育的评价反馈机制 | 第47-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附录 | 第51-52页 | 致谢 | 第52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