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绪论 | 第12-21页 |
1.1引言 | 第12页 |
1.2研究背景 | 第12-19页 |
1.2.1电渗析与选择性电渗析 | 第12-13页 |
1.2.2离子交换膜 | 第13-14页 |
1.2.3单价选择性离子交换膜 | 第14页 |
1.2.4单价选择性离子交换膜的分离机理 | 第14-17页 |
1.2.5单价选择性离子交换膜的制备方法 | 第17-19页 |
1.3论文选题与研究思路 | 第19-21页 |
1.3.1选题依据 | 第19页 |
1.3.2研究思路 | 第19-21页 |
第二章实验部分 | 第21-27页 |
2.1实验试剂与材料 | 第21-22页 |
2.2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2页 |
2.3膜的表征方法 | 第22-24页 |
2.3.1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 | 第22-23页 |
2.3.2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测试 | 第23页 |
2.3.3原子力显微镜(AFM)测试 | 第23页 |
2.3.4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IR)测试 | 第23页 |
2.3.5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测试 | 第23-24页 |
2.3.6膜表面Zeta电位(Zeta-potential)测试 | 第24页 |
2.3.7水接触角测试 | 第24页 |
2.4离子膜的性能评价 | 第24-27页 |
2.4.1离子膜的单价选择性测试 | 第24-25页 |
2.4.2离子膜的离子交换容量(IEC) | 第25页 |
2.4.3离子膜的膜面电阻(MR) | 第25-26页 |
2.4.4离子膜的电流-电压曲线(C-V) | 第26-27页 |
第三章基于静电力能垒调控的聚苯胺型单价选择性阳离子交换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27-38页 |
3.1引言 | 第27-28页 |
3.2聚苯胺改性膜的制备及表征 | 第28-33页 |
3.2.1膜的制备 | 第28-29页 |
3.2.2膜的表征 | 第29-33页 |
3.3膜的性能评价 | 第33-37页 |
3.3.1单价选择性测试 | 第33-35页 |
3.3.2离子交换容量(IEC)与膜表面电阻(MR) | 第35-36页 |
3.3.3电流-电压曲线(C-V) | 第36-37页 |
3.4小结 | 第37-38页 |
第四章基于表面水合能垒调控的聚吡咯型单价选择性阳离子交换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38-48页 |
4.1引言 | 第38-39页 |
4.2膜的制备及表征 | 第39-43页 |
4.2.1膜的制备 | 第39-40页 |
4.2.2膜的表征 | 第40-43页 |
4.3膜的性能评价 | 第43-46页 |
4.3.1单价选择性测试 | 第43-45页 |
4.3.2离子交换容量(IEC)与膜表面电阻(MR) | 第45-46页 |
4.3.3电流-电压曲线(C-V) | 第46页 |
4.4小结 | 第46-48页 |
第五章基于表面结构与静电力能垒协同调控的聚吡咯型单价选择性阳离子交换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 第48-59页 |
5.1引言 | 第48-49页 |
5.2膜的制备与表征 | 第49-54页 |
5.2.1膜的制备 | 第49-50页 |
5.2.2膜的表征 | 第50-54页 |
5.3膜的性能评价 | 第54-58页 |
5.3.1单价选择性测试 | 第54-56页 |
5.3.2离子交换容量(IEC)与膜表面电阻(MR) | 第56-57页 |
5.3.3电流-电压曲线(C-V) | 第57-58页 |
5.4小结 | 第58-59页 |
第六章结论与展望 | 第59-61页 |
6.1结论 | 第59-60页 |
6.2展望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6页 |
致谢 | 第66-68页 |
作者简介 | 第68-70页 |
1作者简历 | 第68页 |
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8页 |
3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 第68页 |
4发明专利 | 第68-70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