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科学技术政治学的“研究纲领”--对科学技术与政治互动关系的研究 |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5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与论文思路 | 第15-37页 | 第一节 引语 | 第15-17页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第17-31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26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26-31页 | 第三节 研究目的、拟考察的问题以及创新点 | 第31-32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31页 | 二、研究拟考察的问题 | 第31-32页 | 三、论文的创新点 | 第32页 | 第四节 论文的思路和结构安排 | 第32-37页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32-34页 | 二、论文的思路 | 第34-35页 |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 | 第35页 | 四、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35-37页 | 第二章 科技政治学的兴起及其研究内容 | 第37-83页 | 第一节 科技政治学的兴起 | 第37-50页 | 一、科技-政治观的历史沿革 | 第37-48页 | 二、科技政治学的产生与发展 | 第48-50页 | 第二节 科学技术与政治的关系 | 第50-76页 | 一、科学技术与政治的区别和联系 | 第51-52页 | 二、对科学技术与政治关系的三种理解 | 第52-57页 | 三、科学技术与政治互动的表现形式 | 第57-65页 | 四、促进科学技术与政治的良性互动 | 第65-76页 | 第三节 科技政治学的研究内容 | 第76-83页 | 一、科技政治学的学科属性 | 第76-77页 | 二、科技政治学的研究内容 | 第77-80页 | 三、科技政治学的研究方法 | 第80-81页 | 四、科技政治学的研究意义 | 第81-83页 | 第三章 知识/权力观的演进 | 第83-100页 | 第一节 古典的知识/权力观 | 第83-86页 | 一、柏拉图 | 第84页 | 二、培根 | 第84-85页 | 三、圣西门 | 第85-86页 | 第二节 近现代的知识/权力观 | 第86-88页 | 一、近现代知识/权力观的特点 | 第87-88页 | 二、近现代知识/权力观的假设 | 第88页 | 第三节 后现代的知识/权力观 | 第88-96页 | 一、库恩和费耶阿本德对逻辑实证主义的抨击 | 第89-92页 | 二、福柯、利奥塔以及劳斯的知识/权力观 | 第92-96页 | 第四节 对当代社会中知识与权力关系的思考 | 第96-100页 | 一、刘易斯·科赛对知识与权力关系的剖析 | 第96-97页 | 二、对当代社会中知识与权力关系的思考 | 第97-100页 | 第四章 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 | 第100-140页 | 第一节 公共政策的知识基础 | 第100-114页 | 一、科技知识与公共政策的联系 | 第100-104页 | 二、科技知识的政策转化 | 第104-107页 | 三、对科技知识运用于公共政策的争议 | 第107-111页 | 四、对科技知识与公共政策关系的若干思考 | 第111-114页 | 第二节 知识运用学派的影响模式研究 | 第114-119页 | 一、兰德对影响知识运用的相关因素研究 | 第115-117页 | 二、韦斯对社会科学知识应用模式的研究 | 第117-119页 | 三、布尔默对社会科学知识影响政策方式的研究 | 第119页 | 第三节 社会科学知识的政策功能 | 第119-122页 | 一、工具性作用 | 第120-121页 | 二、预警作用 | 第121页 | 三、启蒙作用 | 第121页 | 四、合法性作用 | 第121-122页 | 第四节 影响社会科学知识运用的相关因素 | 第122-135页 | 一、MOST 项目简介 | 第122-129页 | 二、影响社会科学知识运用的相关因素 | 第129-134页 | 三、其他视角的分析 | 第134-135页 | 第五节 社会科学知识运用于公共政策制定的途径 | 第135-140页 | 一、知识运用的界定 | 第135-136页 | 二、社会科学知识运用于公共政策制定的途径 | 第136-140页 | 第五章 科学技术与公众参与 | 第140-161页 | 第一节 公众参与的理念与现实基础 | 第140-147页 | 一、公众参与的理念基础 | 第140-143页 | 二、公众参与的现实基础 | 第143-146页 | 三、公众参与科技决策活动的意义 | 第146-147页 | 第二节 西方科技决策中公众参与的模式 | 第147-153页 | 一、公众参与科技决策的困境 | 第147-148页 | 二、西方科技决策中公众参与的模式 | 第148-152页 | 三、其他的公众参与渠道 | 第152-153页 | 第三节 我国科技决策中的公众参与 | 第153-161页 | 一、我国公众对科学技术的态度 | 第153-154页 | 二、我国现代科技决策主体理念的变化 | 第154-155页 | 三、我国科技决策中公众参与的拓展 | 第155-161页 | 第六章 科技革命与公共行政 | 第161-181页 | 第一节 信息技术革命与信息社会的来临 | 第161-165页 | 一、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 | 第161-162页 | 二、信息社会的来临 | 第162-165页 | 第二节 信息技术对公共行政的影响 | 第165-174页 | 一、行政官僚的新变化 | 第165-167页 | 二、行政官僚组织的变革 | 第167-170页 | 三、政府职能的转变 | 第170-172页 | 四、行政决策的新趋势 | 第172-174页 | 第三节 作为政府管理新模式的电子政府 | 第174-181页 | 一、电子政府兴起的背景 | 第174-175页 | 二、电子政府的特征 | 第175-178页 | 三、电子政府建设所面临的挑战 | 第178-181页 | 第七章 科技进步与国际政治 | 第181-198页 | 第一节 科技革命与世界政治格局 | 第181-185页 | 一、近代科技革命与世界政治格局 | 第182-183页 | 二、现代科技革命与世界政治格局 | 第183-185页 | 第二节 科技进步与国家权力 | 第185-189页 | 一、国家权力的含义 | 第185-186页 | 二、科技进步与国家权力的转移 | 第186-189页 | 三、科技进步对国家权力的制约 | 第189页 | 第三节 科技革命与国家主权 | 第189-193页 | 一、国家主权外延的扩大 | 第190-191页 | 二、国家主权的相对弱化 | 第191-192页 | 三、国家主权内涵的变化 | 第192-193页 | 第四节 科技进步与国家安全 | 第193-198页 | 一、国家安全形势的复杂 | 第193-194页 | 二、科技安全的日益重要 | 第194-195页 | 三、新型战争形态的出现 | 第195-198页 | 结语 | 第198-200页 | 参考文献 | 第200-214页 | 致谢 | 第214-216页 | 附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16页 |
|
|
|
|
论文编号BS1267192,这篇论文共216页 会员购买按0.35元/页下载,共需支付75.6元。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108元 。 |
|
|
我还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下载更优惠!充值送钱! |
我只需要这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
|
|
|
版权申明:本目录由www.jylw.com网站制作,本站并未收录原文,如果您是作者,需要删除本篇论文目录请通过QQ或其它联系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