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前言 | 第17-33页 |
1.1 癌症的治疗研究概况 | 第17-19页 |
1.1.1 手术疗法 | 第17页 |
1.1.2 免疫疗法 | 第17-18页 |
1.1.3 放射线疗法 | 第18页 |
1.1.4 化学疗法 | 第18-19页 |
1.2 环肽类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1.2.1 抗肿瘤活性 | 第19-20页 |
1.2.2 抗菌活性 | 第20页 |
1.2.3 免疫抑制活性 | 第20-21页 |
1.3 药物代动力学的研究 | 第21-29页 |
1.3.1 样品检测方法 | 第21-23页 |
1.3.2 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 | 第23-25页 |
1.3.3 药动学参数以及房室模型 | 第25-26页 |
1.3.4 药物代谢动力学软件应用的研究进展 | 第26-29页 |
1.4 抗结肠癌药物Largazole | 第29-32页 |
1.5 本论文的研究方案 | 第32-33页 |
2. LARGAZOLE的LC/MS/MS分析方法的研究 | 第33-55页 |
2.1 材料和仪器 | 第33-34页 |
2.1.1 实验药品 | 第33页 |
2.1.2 实验仪器 | 第33-34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34-38页 |
2.2.1 溶液配制 | 第34-35页 |
2.2.2 血浆样品的处理 | 第35页 |
2.2.3 LC/MS/MS检测方法 | 第35-36页 |
2.2.4 LC/MS/MS方法验证考察 | 第36-38页 |
2.2.5 人血浆和大鼠血浆的区别考察 | 第38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8-54页 |
2.3.1 检测通道的选择 | 第38-40页 |
2.3.2 流动相的选择 | 第40-45页 |
2.3.3 方法的专属性 | 第45-47页 |
2.3.4 方法的标准曲线的绘制以及最低定量限 | 第47-48页 |
2.3.5 方法的日内、日间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 第48-50页 |
2.3.6 方法的回收率 | 第50-51页 |
2.3.7 方法的稳定性 | 第51-52页 |
2.3.8 方法的基质效应 | 第52-53页 |
2.3.9 人血浆和大鼠血浆的区别 | 第53-54页 |
2.4 小结 | 第54-55页 |
3. LARGAZOLE THIOL的血浆蛋白结合率 | 第55-61页 |
3.1 材料和仪器 | 第55-56页 |
3.1.1 实验药品 | 第55页 |
3.1.2 实验仪器 | 第55-56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56-57页 |
3.2.1 溶液配制 | 第56页 |
3.2.2 超滤管的非特异性结合率的测定 | 第56页 |
3.2.3 Largazole Thiol的蛋白结合率的测定 | 第56-57页 |
3.2.4 样品的处理 | 第57页 |
3.2.5 数据处理 | 第5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7-60页 |
3.3.1 超滤管的非特异性结合率 | 第58页 |
3.3.2 Largazole Thiol的人血浆蛋白结合率 | 第58-59页 |
3.3.3 Largazole Thiol的大鼠血浆蛋白结合率 | 第59-60页 |
3.4 小结 | 第60-61页 |
4. LARGAZOLE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 第61-94页 |
4.1 材料和仪器 | 第61-63页 |
4.1.1 实验药品 | 第61-62页 |
4.1.2 实验仪器 | 第62页 |
4.1.3 实验动物 | 第62-63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63页 |
4.2.1 大鼠药动学实验方法 | 第63页 |
4.2.2 样品测定 | 第63页 |
4.3 数据处理 | 第63-65页 |
4.3.1 WinNonlin非房室模型分析 | 第63-64页 |
4.3.2 Phoenix非房室模型和房室模型分析 | 第64页 |
4.3.3 NONMEM房室模型分析 | 第64-65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65-93页 |
4.4.1 大鼠的血药浓度-时间数据 | 第65-66页 |
4.4.2 Largazole的药时曲线的制作 | 第66-68页 |
4.4.3 WinNonlin的非房室模型分析 | 第68-72页 |
4.4.4 Phoenix的非房室模型及模型分析 | 第72-83页 |
4.4.5 NONMEM房室分析 | 第83-93页 |
4.5 小结 | 第93-94页 |
5. 结语 | 第94-95页 |
6. 前言 | 第95-104页 |
6.1 可卡因以及其成瘾的机制以及治疗研究概况 | 第95-98页 |
6.1.1 可卡因简介 | 第95-96页 |
6.1.2 可卡因的成瘾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 第96-98页 |
6.2 临床试验研究的概况 | 第98-100页 |
6.2.1 临床安全性评价 | 第99页 |
6.2.2 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 | 第99-100页 |
6.3 左旋四氢巴马汀(L-THP) | 第100-102页 |
6.3.1 左旋四氢巴马汀(L-THP)药理作用 | 第101-102页 |
6.3.2 左旋四氢巴马汀(L-THP)和可卡因检测分析方法概况 | 第102页 |
6.4 本文的研究方案 | 第102-104页 |
7. 可卡因和左旋四氢巴马汀(L-THP)的UPLC分析方法的研究 | 第104-120页 |
7.1 材料和仪器 | 第104-105页 |
7.1.1 实验药品 | 第104页 |
7.1.2 实验仪器 | 第104-105页 |
7.2 实验方法 | 第105-107页 |
7.2.1 溶液配制 | 第105页 |
7.2.2 血浆样品的处理 | 第105页 |
7.2.3 UPLC检测方法色谱条件 | 第105-106页 |
7.2.4 UPLC方法验证考察 | 第106-107页 |
7.3 结果与讨论 | 第107-119页 |
7.3.1 方法的专属性 | 第107-110页 |
7.3.2 方法的标准曲线的绘制以及最低定量限 | 第110-113页 |
7.3.3 方法的日内、日间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 第113-115页 |
7.3.4 方法的回收率 | 第115-116页 |
7.3.5 方法的稳定性 | 第116-119页 |
7.4 小结 | 第119-120页 |
8. 左旋四氢巴马汀(L-THP)的临床药动学及安全性的研究 | 第120-135页 |
8.1 材料和仪器 | 第121-122页 |
8.1.1 实验药品和材料 | 第121页 |
8.1.2 实验仪器 | 第121-122页 |
8.2 实验方法 | 第122-123页 |
8.2.1 临床药动学的实验方法 | 第122-123页 |
8.2.2 样品测定 | 第123页 |
8.2.3 临床安全性检测的实验方法 | 第123页 |
8.3 数据处理 | 第123页 |
8.3.1 Phoenix非房室模型的药动学分析 | 第123页 |
8.3.2 左旋四氢巴马汀的临床安全性分析 | 第123页 |
8.4 结果与讨论 | 第123-134页 |
8.4.1 临床的血药浓度数据 | 第123-126页 |
8.4.2 左旋四氢巴马汀的药动学分析 | 第126-128页 |
8.4.3 可卡因的药动学分析 | 第128-130页 |
8.4.4 临床安全性分析 | 第130-134页 |
8.5 小结 | 第134-135页 |
9. 结语 | 第135-136页 |
参考文献 | 第136-151页 |
致谢 | 第151-152页 |
个人简历 | 第152-153页 |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