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绪论 | 第12-25页 |
1.1电渗析技术 | 第12-14页 |
1.1.1电渗析技术简介 | 第12-13页 |
1.1.2电渗析技术的发展与现状 | 第13-14页 |
1.2离子交换膜 | 第14-16页 |
1.2.1离子交换膜简介及机理 | 第14-15页 |
1.2.2离子交换膜的发展与应用 | 第15-16页 |
1.3阳离子交换膜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良策略 | 第16-23页 |
1.3.1阳离子交换膜在溶胀和细菌污染中存在的问题 | 第16-17页 |
1.3.2交联技术及其在膜制备中的应用 | 第17-21页 |
1.3.3抗菌技术及其在膜制备中的应用 | 第21-23页 |
1.4论文的研究思路和内容 | 第23-25页 |
1.4.1研究目的 | 第23页 |
1.4.2研究方案 | 第23-24页 |
1.4.3预期目标 | 第24-25页 |
第二章交联剂的官能度对电渗析用磺化聚砜阳离子交换膜的影响研究 | 第25-42页 |
2.1引言 | 第25-26页 |
2.2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26-27页 |
2.2.1实验药品 | 第26页 |
2.2.2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26-27页 |
2.3交联型磺化聚砜阳离子交换膜的制备 | 第27-28页 |
2.4交联型磺化聚砜阳离子交换膜的表征和性能测试 | 第28-32页 |
2.4.1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 | 第28-29页 |
2.4.2原子力学显微镜(AFM)和透射电镜(TEM) | 第29页 |
2.4.3热稳定性 | 第29页 |
2.4.4机械性能 | 第29页 |
2.4.5离子交换容量(IEC) | 第29页 |
2.4.6吸水率(WU)与线性伸长率(LER) | 第29-30页 |
2.4.7膜面电阻 | 第30-31页 |
2.4.8离子迁移数与极限电流密度 | 第31页 |
2.4.9电渗析脱盐 | 第31-32页 |
2.5结果与讨论 | 第32-41页 |
2.5.1膜的成功制备表征 | 第32-33页 |
2.5.2膜的形貌分析 | 第33-34页 |
2.5.3膜的热稳定性和机械性能 | 第34-36页 |
2.5.4离子交换容量(IEC)、吸水率(WU)和线性伸长率(LER) | 第36-38页 |
2.5.5膜的电化学性能 | 第38-40页 |
2.5.6电渗析脱盐 | 第40-41页 |
2.6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原位合成银纳米粒子增强交联型阳离子交换膜的机械、电化学和抗菌性能 | 第42-56页 |
3.1引言 | 第42-43页 |
3.2实验材料与设备 | 第43-44页 |
3.2.1实验药品 | 第43页 |
3.2.2实验仪器与设备 | 第43-44页 |
3.3银纳米粒子负载阳离子交换膜的制备 | 第44-45页 |
3.4银纳米负载阳离子交换膜的的表征和性能测试 | 第45-48页 |
3.4.1.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扫描电镜(SEM) | 第45页 |
3.4.2机械性能 | 第45页 |
3.4.3离子交换容量(IEC) | 第45页 |
3.4.4吸水率(WU)与线性伸长率(LER) | 第45-46页 |
3.4.5膜面电阻 | 第46页 |
3.4.6离子迁移数与极限电流密度 | 第46-47页 |
3.4.7抗菌性能 | 第47页 |
3.4.8电渗析脱盐 | 第47-48页 |
3.5结果与讨论 | 第48-55页 |
3.5.1原位合成银纳米粒子(AgNPs)的表征 | 第48-49页 |
3.5.2膜的机械性能 | 第49-50页 |
3.5.3离子交换容量(IEC)、吸水率(WU)和线性伸长率(LER) | 第50-51页 |
3.5.4膜的电化学性能 | 第51-53页 |
3.5.5膜的抗菌性能 | 第53-54页 |
3.5.6电渗析脱盐 | 第54-55页 |
3.6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结论与展望 | 第56-59页 |
4.1结论 | 第56-57页 |
4.2创新点 | 第57页 |
4.3展望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5页 |
致谢 | 第65-66页 |
作者简介 | 第66-67页 |
1作者简历 | 第66页 |
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6页 |
3发明专利 | 第66-6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