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受贿罪的立法缺陷及完善 |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引言 | 第8-9页 | 第一章 我国贿赂犯罪的现状、特点及原因 | 第9-13页 | 一、当前我国贿赂犯罪的现状与特点 | 第9-11页 | (一) 贿赂犯罪呈持续上升趋势,涉案金额越来越大 | 第9-10页 | (二) 犯罪手段狡猾,反侦查能力强,具有较大的隐蔽性和欺骗性 | 第10页 | (三) 贿赂犯罪从自然人发展到法人,从经济部门蔓延到执法等部门 | 第10页 | (四) 犯罪行为表现形式的多元化 | 第10-11页 | (五) 窝案、串案突出,"一把手"受贿犯罪严重 | 第11页 | 二、贿赂犯罪的原因分析 | 第11-13页 | (一) 政治素质低,法制观念淡薄 | 第11页 | (二) 权力过于集中,缺少完善的监督机制 | 第11-12页 | (三) 工作机制和管理体制尚待完善 | 第12页 | (四) 受贿罪立法的缺陷 | 第12-13页 | 第二章 我国受贿罪的立法缺陷 | 第13-32页 | 一、受贿罪的主体不明确 | 第13-16页 | (一) 我国《刑法》关于受贿罪主体的规定 | 第13页 | (二) 对"从事公务"的理解 | 第13-14页 | (三) 对"国家机关"范围的界定 | 第14-15页 | (四) 对"其他依照法律从事公务的人员"的理解 | 第15页 | (五) 关于我国受贿罪主体的缺陷分析 | 第15-16页 | 二、受贿罪的"财物" | 第16-20页 | (一) 我国受贿罪规定的客体内容及演变 | 第16-17页 | (二) 我国理论界对"贿赂"内容和范围的争议 | 第17-19页 | (三) 关于我国受贿罪对象的缺陷分析 | 第19-20页 | 三、关于受贿罪的"为他人谋取利益" | 第20-23页 | (一) 我国理论界对"为他人谋取利益"的争议 | 第20-21页 | (二) "为他人谋取利益"的立法缺陷 | 第21-23页 | 四、关于受贿罪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 第23-27页 | (一) "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理解 | 第23-26页 | (二) 我国受贿罪关于"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规定在司法实践中的存在问题和立法缺陷 | 第26-27页 | 五、关于受贿罪的罪名 | 第27-29页 | (一) 我国受贿罪的罪名体系 | 第27-28页 | (二) 我国受贿罪罪名的缺陷 | 第28-29页 | 六、关于受贿罪的刑罚 | 第29-32页 | (一) 将受贿罪的量刑比照贪污罪的规定很不科学 | 第29-30页 | (二) 数额 | 第30页 | (三) 死刑 | 第30-31页 | (四) 资格刑 | 第31页 | (五) 财产刑 | 第31-32页 | 第三章 受贿罪的立法完善 | 第32-48页 | 一、受贿罪主体的立法完善 | 第32-35页 | (一) 国外和港台关于受贿罪主体的规定 | 第32-33页 | (二)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关于受贿罪主体的规定 | 第33页 | (三) 受贿罪主体的立法完善 | 第33-35页 | 二、受贿罪"贿赂"内容的完善 | 第35-38页 | (一) 国外和港台对"贿赂"的界定 | 第35-36页 | (二)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对"贿赂"的有关规定 | 第36页 | (三) 利益说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36-38页 | 三、受贿罪"为他人谋取利益"内容的完善 | 第38-41页 | (一) 国外和港台对受贿罪"为他人谋取利益"的规定 | 第38-40页 | (二) 取消"为他人谋取利益"作为受贿罪的构成要件 | 第40-41页 | 四、受贿罪"利用职务上的便利"内容的完善 | 第41-42页 | (一) 国外、港台和《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关于"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规定 | 第41页 | (二) 对"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规定内容的完善 | 第41-42页 | 五、受贿罪罪名的完善 | 第42-44页 | (一) 国外和港台关于受贿罪罪名的规定 | 第42-43页 | (二) 《联合国反腐败公约》关于受贿罪罪名的规定 | 第43页 | (三) 完善我国受贿罪罪名的建议 | 第43-44页 | 六、受贿罪之刑罚内容的完善 | 第44-48页 | (一) 国外和港台关于受贿罪刑罚的规定 | 第44-45页 | (二) 对我国受贿罪刑罚规定内容的完善 | 第45-48页 | 结语 | 第48-49页 | 注释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2页 | 致谢 | 第52-53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