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色文化视野下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的调查 |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绪论 | 第10-14页 | 一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二 国内相关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红色文化与革命纪念馆 | 第14-17页 | 第一节 红色文化的内涵与价值 | 第14-15页 | 一 红色文化的内涵 | 第14-15页 | 二 红色文化的价值 | 第15页 | 第二节 革命纪念馆的概念与特征 | 第15-17页 | 一 革命纪念馆的概念 | 第15-16页 | 二 革命纪念馆的特征 | 第16-17页 | 第二章 红色文化视野下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的发展 | 第17-37页 | 第一节 确山竹沟红色文化的形成 | 第17-19页 | 一 确山县概况 | 第17页 | 二 竹沟红色文化及其形成背景 | 第17-19页 | 第二节 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概况 | 第19-20页 | 第三节 红色文化视野下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发展历程 | 第20-37页 | 一 新中国建立初期至1965年(1949—1965年) | 第20-25页 | 二 十年动乱时期(1966—1976年) | 第25-26页 | 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年至今) | 第26-37页 | 第三章 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的调查 | 第37-47页 | 第一节 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的陈列展览 | 第37-43页 | 一 原状陈列展览 | 第37-38页 | 二 基本陈列 | 第38-41页 | 三 专题陈列 | 第41-42页 | 四 临时展览 | 第42-43页 | 第二节 确山竹沟革命纪念馆社教活动的现状 | 第43-44页 | 一 观众数量 | 第43页 | 二 观众结构 | 第43-44页 | 三 “五个结合”加深观众体验 | 第44页 | 第三节 革命纪念馆在红色文化宣传中存在的问题 | 第44-47页 | 一 经费不足 | 第44-45页 | 二 环境风貌遭受破坏 | 第45页 | 三 新媒体利用滞后,与观众互动性不强 | 第45-46页 | 四 服务和接待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 第46-47页 | 第四章 革命纪念馆发展与红色文化的传播 | 第47-54页 | 第一节 多方筹措资金,加强文物保护和征集 | 第47-48页 | 第二节 严守红色底线,创立红色文化品牌 | 第48-49页 | 一 严守红色底线,保持历史底色 | 第48页 | 二 创立红色文化品牌,发展红色旅游 | 第48-49页 | 第三节 丰富陈展形式,举办临时展览 | 第49-50页 | 第四节 创新讲解形式,因人施讲 | 第50-52页 | 一 提高讲解员素质,丰富讲解形式 | 第50-51页 | 二 因人施讲 | 第51-52页 | 第五节 发挥新媒体优势,增强与观众的互动性 | 第52-53页 | 第六节 成立博物馆之友,加强与社会各界的交流 | 第53-54页 | 结语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58页 | 附录A | 第58-59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