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1文献综述 | 第12-25页 |
1.1液流电池 | 第12-13页 |
1.2全钒液流电池工作原理 | 第13-14页 |
1.3全钒液流电池关键材料 | 第14-17页 |
1.3.1电极 | 第14-15页 |
1.3.2电解液 | 第15-16页 |
1.3.3电池隔膜 | 第16-17页 |
1.4全钒液流电池隔膜 | 第17-23页 |
1.4.1离子交换膜 | 第17-22页 |
1.4.2多孔膜 | 第22-23页 |
1.5全钒液流电池的发展历程 | 第23页 |
1.6论文选题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3-25页 |
2含2-金刚烷结构聚芳醚酮(2-ADMPEK)阴离子交换膜的研究 | 第25-43页 |
2.1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5-27页 |
2.1.1实验试剂 | 第25-26页 |
2.1.2实验仪器 | 第26-27页 |
2.2实验步骤和方法 | 第27-31页 |
2.2.1C2-ADMPEK的制备 | 第27页 |
2.2.2Q2-ADMPEK膜的制备 | 第27-28页 |
2.2.3各项性能测试 | 第28-31页 |
2.3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1-42页 |
2.3.1含金刚烷结构聚芳醚酮功能化前后的溶解性 | 第31页 |
2.3.2核磁共振谱 | 第31-33页 |
2.3.3含2-金刚烷结构聚芳醚酮功能化前后的红外光谱谱图(FT-IR) | 第33页 |
2.3.4含2-金刚烷结构聚芳醚酮功能化前后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 第33-34页 |
2.3.5含2-金刚烷结构聚芳醚酮功能化前后的热重分析(TGA) | 第34-35页 |
2.3.6离子交换容量(IEC)、溶胀率、吸水率、面电阻 | 第35-37页 |
2.3.7VO2+渗透率 | 第37-38页 |
2.3.8电池性能 | 第38-42页 |
2.4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3.含2-金刚烷结构聚芳醚酮(2-ADMPEK)非对称膜的研究 | 第43-51页 |
3.1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43页 |
3.1.1实验试剂 | 第43页 |
3.1.2实验仪器 | 第43页 |
3.2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43-45页 |
3.2.1C2-ADMPEK的制备 | 第43页 |
3.2.2非对称膜的制备以及胺化反应 | 第43-44页 |
3.2.3Q2-ADMPEK-A膜的性能测试 | 第44-45页 |
3.3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5-49页 |
3.3.1不同烘干时间对Q2-ADMPEK-A非对称膜IEC、吸水率、溶胀率的影响 | 第45页 |
3.3.2Q2-ADMPEK-A非对称膜的钒离子渗透性能 | 第45-46页 |
3.3.3Q2-ADMPEK-A非对称膜的面电阻 | 第46-47页 |
3.3.4Q2-ADMPEK-A非对称膜的电池性能 | 第47-49页 |
3.4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4侧苯基型含1,3-金刚烷结构聚芳醚酮阴离子交换膜的研究 | 第51-61页 |
4.1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51页 |
4.1.1实验试剂 | 第51页 |
4.1.2实验仪器 | 第51页 |
4.2实验方法与步骤 | 第51-54页 |
4.2.1聚合物1,3-ADMPEK的制备 | 第51-52页 |
4.2.2侧苯基型含1,3-金刚烷结构聚芳醚酮的氯甲基化及阴离子交换膜的制备 | 第52-54页 |
4.2.3Q1,3-ADMPEK的性能测试 | 第54页 |
4.3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4-60页 |
4.3.1侧苯基型含1,3-金刚烷结构聚芳醚酮的核磁共振谱图 | 第54-55页 |
4.3.2侧苯基型含1,3-金刚烷结构聚芳醚酮功能化前后的红外光谱 | 第55-56页 |
4.3.3侧苯基型含1,3-金刚烷结构聚芳醚酮阴离子交换膜的IEC、含水率、溶胀率、面电阻、钒离子渗透率 | 第56-57页 |
4.3.4电池性能 | 第57-60页 |
4.4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5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