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1-24页 |
1.1 问题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问题提出 | 第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述评 | 第12-15页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第13-15页 |
1.2.3 简要的评价 | 第15页 |
1.3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阐释 | 第15-21页 |
1.3.1 公共服务 | 第15-17页 |
1.3.2 公共法律服务 | 第17-18页 |
1.3.3 协力及公私协力 | 第18-20页 |
1.3.4 伙伴关系 | 第20-21页 |
1.4 本项研究的方法、框架及创新 | 第21-2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1.4.2 写作框架 | 第22页 |
1.4.3 创新意图 | 第22-24页 |
2 本项研究的理论工具:公私协力伙伴关系理论阐述 | 第24-33页 |
2.1 公私协力伙伴关系理论的背景及要义 | 第24-30页 |
2.1.1 公私协力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背景 | 第24-25页 |
2.1.2 公私协力伙伴关系的分析框架:前因、过程、结果 | 第25-28页 |
2.1.3 公私协力伙伴关系运作中的困难 | 第28-30页 |
2.2 公私协力伙伴关系理论对研究公私协力提供公共法律服务问题的适用性分析 | 第30-33页 |
2.2.1 公共法律服务的公共产品属性 | 第30-31页 |
2.2.2 公私协力主体的多元性 | 第31页 |
2.2.3 伙伴关系目标的一致性 | 第31-33页 |
3 恩施州公私协力提供公共法律服务案例研究 | 第33-52页 |
3.1 案例背景 | 第33-35页 |
3.1.1 恩施州基本情况 | 第33页 |
3.1.2 恩施州公私协力提供公共法律服务的背景 | 第33-34页 |
3.1.3 恩施州公私协力提供公共法律服务的主要做法 | 第34-35页 |
3.2 案例分析 | 第35-52页 |
3.2.1 恩施州公私协力提供公共法律服务的“前因” | 第35-39页 |
3.2.2 恩施州公私协力提供公共法律服务的“过程” | 第39-45页 |
3.2.3 恩施州公私协力提供公共法律服务的“结果” | 第45-48页 |
3.2.4 小结:恩施州公私协力提供公共法律服务的基本经验及局限 | 第48-52页 |
4 本项研究的总结、讨论及建议 | 第52-56页 |
4.1 本项研究的主要结论及讨论 | 第52-53页 |
4.1.1 公私协力提供公共法律服务,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 第52页 |
4.1.2 优化公私协力提供公共法律服务,要加强各方保障 | 第52-53页 |
4.1.3 全面推行公私协力提供公共法律服务,需要完善立法 | 第53页 |
4.2 改善策略的思考及建议 | 第53-55页 |
4.2.1 完善高层立法 | 第53-54页 |
4.2.2 提升监管能力 | 第54页 |
4.2.3 着力队伍建设 | 第54页 |
4.2.4 加强经费保障 | 第54-55页 |
4.3 本项研究的不足及未来展望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附录:公私协力提供公共法律服务访谈方案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