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低阶煤基化学品分级联产系统的碳氢转化规律与能量利用的研究 |
|
论文目录 |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5-6页 | 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符号说明 | 第20-2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22-38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22-23页 | 1.2 低阶煤基化学品 | 第23-24页 | 1.3 煤基联产系统的研究现状 | 第24-34页 | 1.3.1 煤基多联产系统 | 第24-26页 | 1.3.2 热解联产系统 | 第26-33页 | 1.3.3 电石炉气基化学品联产系统 | 第33-34页 | 1.4 联产系统碳氢转化与能量利用的研究现状 | 第34-36页 | 1.4.1 碳氢转化的研究现状 | 第35页 | 1.4.2 联产系统能量利用的研究现状 | 第35-36页 | 1.5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36-38页 | 第二章 化学品分级联产系统的物质转化与能量利用原理 | 第38-56页 | 2.1 碳氢化合物基化学品生产过程的物质转化原理 | 第38-44页 | 2.1.1 物质形成规律与基本热力学性质 | 第38-41页 | 2.1.2 多组分反应的化学平衡 | 第41-43页 | 2.1.3 碳氢元素转化的计算模型 | 第43-44页 | 2.2 化学品转换的过程热力学分析 | 第44-48页 | 2.2.1 能量衡算与(?)衡算 | 第44-46页 | 2.2.2 分级联产系统的新认识 | 第46-48页 | 2.3 分级联产系统的集成方法 | 第48-54页 | 2.3.1 核心指标集成与协同 | 第48-49页 | 2.3.2 复杂系统热集成方法 | 第49-54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第三章 热解联产工艺的物质转化与能量利用特征 | 第56-70页 | 3.1 热解联产工艺介绍 | 第56-58页 | 3.1.1 热解联产系统的构建与描述 | 第56-57页 | 3.1.2 工艺条件的初始设定 | 第57-58页 | 3.2 计算模型与假设 | 第58-59页 | 3.3 联产系统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 第59-64页 | 3.3.1 模型验证 | 第59-60页 | 3.3.2 联产系统的物料与能量衡算 | 第60-61页 | 3.3.3 系统物质转化与能量利用的关系 | 第61-64页 | 3.4 联产系统的能量利用特征分析 | 第64-67页 | 3.5 系统的初步改进措施 | 第67-6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第四章 热解联产系统的分层次热集成 | 第70-86页 | 4.1 联产系统的全局热集成 | 第70-74页 | 4.1.1 第一层次热集成的物流数据提取 | 第70-71页 | 4.1.2 第一层次热集成换热网络的设计 | 第71-73页 | 4.1.3 第一层次热集成效果分析 | 第73-74页 | 4.2 联产系统的分层次热集成 | 第74-82页 | 4.2.1 联产系统的第二层次热集成 | 第74-77页 | 4.2.2 联产系统第三层次热集成 | 第77-81页 | 4.2.3 联产系统第四层次热集成 | 第81-82页 | 4.3 热集成方案的确定 | 第82-8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五章 炉气基清洁燃料与化学品分级联产系统 | 第86-112页 | 5.1 炉气蒸汽重整制氢的化学平衡 | 第86-97页 | 5.1.1 独立化学反应的确定 | 第86-89页 | 5.1.2 炉气蒸汽重整制H_2的化学平衡 | 第89-97页 | 5.2 炉气基清洁燃料与化学品的分级联产方案的构建 | 第97-107页 | 5.2.1 化学品与清洁燃料的选择 | 第97-100页 | 5.2.2 联产方案的构建与系统描述 | 第100-106页 | 5.2.3 基元过程的性质 | 第106-107页 | 5.3 炉气基清洁燃料与化学品分级联产系统的评价与分析 | 第107-110页 | 5.3.1 联产方案核心指标的评价 | 第107-109页 | 5.3.2 联产方案流程结构的分析 | 第109-11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第六章 低阶煤基化学品与清洁燃料分级联产系统 | 第112-122页 | 6.1 系统描述与炉气联产方案的确定 | 第112-115页 | 6.1.1 全系统的构建与描述 | 第112-113页 | 6.1.2 炉气联产方案的进一步确定 | 第113-115页 | 6.2 物料转化与能量利用 | 第115-119页 | 6.3 碳排放与污染物 | 第119-120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120-122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22-126页 | 7.1 研究成果 | 第122-124页 | 7.2 文章主要创新点 | 第124页 | 7.3 未来研究展望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4页 | 附录 | 第134-136页 | 致谢 | 第136-138页 |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38-140页 | 作者和导师简介 | 第140-142页 | 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 第142-144页 |
|
|
|
|
论文编号BS2621594,这篇论文共144页 会员购买按0.35元/页下载,共需支付50.4元。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72元 。 |
|
|
我还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下载更优惠!充值送钱! |
我只需要这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
|
|
|
版权申明:本目录由www.jylw.com网站制作,本站并未收录原文,如果您是作者,需要删除本篇论文目录请通过QQ或其它联系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