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 第1-24页 |
一、思维范方转换:一种研究的视角 | 第7-9页 |
二、哲学思维方式解析 | 第9-20页 |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理论嬗变的脉络求索 | 第20-24页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如何可能 | 第24-40页 |
第一节 何谓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 第24-30页 |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第24-28页 |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 第28-30页 |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中国化解析 | 第30-40页 |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中国化的基本前提 | 第30-34页 |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中国化的基本途径 | 第34-40页 |
第二章 理论选择:唯物史观 | 第40-81页 |
第一节 中国人最初解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 | 第41-53页 |
一、唯物史观是社会主义理论的“根底” | 第41-46页 |
二、中国人为何首先选择了唯物史观 | 第46-48页 |
三、唯物史观之首先被选择的必然性分析 | 第48-53页 |
第二节 李大钊唯物史观的思维逻辑 | 第53-74页 |
一、接受:实践追求与哲学理念相契合 | 第53-58页 |
二、理解:基于救国之现实关怀的哲学沉思 | 第58-69页 |
三、理论旨归:以改造中国为目的 | 第69-74页 |
第三节 唯物史观初到中国的理论意蕴及意义偏差 | 第74-81页 |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的基本体现 | 第75-77页 |
二、对唯物史观理解的“误区” | 第77-81页 |
第三章 理论阐释:“理论哲学”的体系界说 | 第81-122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化的尝试 | 第82-99页 |
一、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正名” | 第82-86页 |
二、始于实践需要的哲学领悟 | 第86-95页 |
三、形而上的哲学诉求 | 第95-99页 |
第二节 “中国第一部马列主义哲学教科书” | 第99-108页 |
一、“实践的唯物论” | 第100-104页 |
二、一种知识论的界说 | 第104-108页 |
第三节 哲学通俗化的诠释 | 第108-116页 |
一、哲学通俗化的路径:让哲学贴近生活 | 第109-113页 |
二、未能超越的“体系” | 第113-116页 |
第四节 理论哲学的“宿命” | 第116-122页 |
一、曾经具有过的历史合理性 | 第116-119页 |
二、马克思实践哲学理论本性之被忽略 | 第119-122页 |
第四章 理论创新:实践哲学视域中的毛泽东哲学(上) | 第122-151页 |
第一节 毛泽东哲学是一种实践哲学 | 第122-128页 |
一、对毛泽东哲学的解释误区 | 第123-124页 |
二、回归毛泽东哲学之实践哲学本来面目 | 第124-128页 |
第二节 致思趋向:融合两种实践哲学 | 第128-137页 |
一、继承中国古代实践哲学的基因 | 第128-131页 |
二、何以能够融合两种实践哲学 | 第131-133页 |
三、怎样融合两种实践哲学 | 第133-137页 |
第三节 哲学基点:植根于现实需要 | 第137-151页 |
一、从实践哲学的视角解析毛泽东哲学 | 第137-140页 |
二、毛泽东哲学的关注域:中国社会的前途和命运 | 第140-143页 |
三、毛泽东哲学的理论重心:历史决定论与历史选择论相统一 | 第143-147页 |
四、毛泽东哲学的生成环境:同“两种主义”的交织与超越 | 第147-151页 |
第五章 理论创新:实践哲学视域中的毛泽东哲学(下) | 第151-211页 |
第四节 哲学特质:实事求是 | 第151-197页 |
一、实事求是:实践哲学的思维方式 | 第152-158页 |
二、实事求是的思维路径:实践的辩证法 | 第158-178页 |
三、实事求是的理论基石:辨证的实践观 | 第178-190页 |
四、实事求是的价值取向:为人民谋福利 | 第190-197页 |
第五节 思维特征:化理论为方法 | 第197-211页 |
一、实践哲学视域中的毛泽东哲学方法论 | 第197-200页 |
二、实事求是:毛泽东哲学方法论的思想底蕴 | 第200-204页 |
三、认识论与历史观相统一:毛泽东哲学方法论的大思路 | 第204-208页 |
四、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毛泽东哲学方法论的实践中介 | 第208-211页 |
第六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理论嬗变的理论分析 | 第211-227页 |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融入中国的基本特征 | 第211-219页 |
一、从“理论哲学”到“实践哲学”两种思维方式的转换 | 第211-215页 |
二、历史观与认识论由分裂走向统一 | 第215-217页 |
三、理论与方法由分裂走向统一 | 第217-219页 |
第二节 对“中国化”过程经验教训的反思 | 第219-227页 |
一、实践哲学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顺利发展的必然选择 | 第219-221页 |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 | 第221-222页 |
三、理论创新是保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生命活力的关键 | 第222-224页 |
四、汲取以理论哲学思维方式解读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教训 | 第224-22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27-231页 |
学位论文出版授权书 | 第2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