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10页 |
导论 哲学与哲学的想象力 | 第10-25页 |
·哲学想象力:走出知识论困境的努力 | 第12-16页 |
·中国哲学中的想象力元素 | 第16-20页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想象力 | 第20-25页 |
第一章 “自由”与“解放”: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一重想象 | 第25-78页 |
·“第一重想象”的经验基础 | 第26-45页 |
·“自由”与“解放”:反省中的民族企盼 | 第26-33页 |
·作为“世界哲学”的马克思哲学之魅力 | 第33-38页 |
·“明智”的哲学与被理解为“主义”的马克思哲学 | 第38-45页 |
·一个哲学命题的提出与展开 | 第45-59页 |
·“格义”与“解释” | 第45-49页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义理之格” | 第49-53页 |
·民族主体性的守护原则 | 第53-59页 |
·“经验想象力”中的真理定格 | 第59-75页 |
·“思想武器”: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历史性定位 | 第60-65页 |
·经验想象力中的真理定格 | 第65-70页 |
·经验解释原则下的哲学观 | 第70-75页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第一重想象的咏叹 | 第75-78页 |
第二章 先验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二重想象 | 第78-131页 |
·“第二重想象”的先验标识 | 第80-99页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自觉意识 | 第80-86页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语境的置换 | 第86-91页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第二重想象 | 第91-95页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先验想象力的展开 | 第95-99页 |
·经验之“是”与先验之“是”的逻辑断裂 | 第99-119页 |
·哲学教科书及其哲学解释原则 | 第100-106页 |
·“实事求是”的两种解读 | 第106-113页 |
·先验设置中马克思主义哲学被给予的尊严 | 第113-119页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消解 | 第119-129页 |
·“反向格义”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皈依 | 第119-123页 |
·消逝了的民族主体性 | 第123-127页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的消解 | 第127-129页 |
·从问题的历史走出的“历史问题” | 第129-131页 |
第三章 中国当代哲学语义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 | 第131-175页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如何构成中国当代哲学的“问题” | 第132-146页 |
·“问题”的逻辑学审视 | 第133-137页 |
·作为“中国当代哲学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 | 第137-143页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的内涵 | 第143-146页 |
·我们是否“读懂”了我们的“问题” | 第146-156页 |
·“哲学教科书改革”囿限的实质 | 第146-149页 |
·“文本求真”努力中对“问题”的阐释 | 第149-153页 |
·“中、西、马”哲学结合:乌托邦式理论求解的困境 | 第153-156页 |
·哲学的主体性追问及其时代意义 | 第156-175页 |
·理性废墟中的主体困惑 | 第157-162页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传统哲学的“揖别” | 第162-166页 |
·“现实关系”中的主体性伸张 | 第166-171页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性原则 | 第171-175页 |
第四章 民族主体性的觉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想象力 | 第175-214页 |
·中国当代哲学挺立民族主体性的理由 | 第176-189页 |
·民族主体性的阐释焦虑 | 第176-180页 |
·由“族群”到“主体”:民族主体的历史演绎 | 第180-185页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域所展开的“民族主体性” | 第185-189页 |
·民族主体性的觉解 | 第189-202页 |
·“觉解”:一个传统范畴的现代意蕴 | 第189-194页 |
·民族主体性的现代觉解 | 第194-198页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中的“觉我”与“觉他” | 第198-202页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当代想象力 | 第202-214页 |
·哲学想象力批判 | 第202-206页 |
·“转识成智”的哲学想象 | 第206-209页 |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想象力 | 第209-214页 |
结语 永远的西西弗斯 | 第214-217页 |
参考文献 | 第217-222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22-223页 |
论文摘要 | 第223-227页 |
Abstract | 第227-23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