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7-8页 |
摘要 | 第8-9页 |
ABSTRACT | 第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25页 |
1.1 引言 | 第16页 |
1.2 螺旋的简述 | 第16-18页 |
1.3 螺旋聚异腈 | 第18-22页 |
1.3.1 螺旋聚异腈的发展 | 第18-19页 |
1.3.2 光学活性螺旋聚异腈 | 第19-22页 |
1.4 聚合物刷的简介 | 第22-23页 |
1.5 手性识别 | 第23-24页 |
1.6 本论文的设计思想和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第二章 “grafting from”和“grafting to”合成聚异腈硅片刷 | 第25-39页 |
2.1 引言 | 第25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5-31页 |
2.2.1 试剂和仪器 | 第25-27页 |
2.2.2 Si-Pd(Ⅱ)配合物的合成 | 第27-28页 |
2.2.3 苯异腈单体的合成 | 第28-29页 |
2.2.4 “grafting from”合成聚异腈硅片刷 | 第29-30页 |
2.2.5 poly-1100-TEOS的合成 | 第30页 |
2.2.6 “grafting to”合成聚异腈硅片刷 | 第30-31页 |
2.3 结果与分析 | 第31-38页 |
2.3.1 红外谱图的表征 | 第31-32页 |
2.3.2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第32-33页 |
2.3.3 接触角和原子力显微镜的研究 | 第33-34页 |
2.3.4 聚苯异腈硅片刷的分子量和膜厚的研究 | 第34-36页 |
2.3.5 聚苯异腈硅片刷的刻蚀研究 | 第36-3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手性识别的研究 | 第39-44页 |
3.1 引言 | 第3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9-41页 |
3.2.1 试剂和仪器 | 第39页 |
3.2.2 配制外消旋体溶液 | 第39-40页 |
3.2.3 手性识别 | 第40-41页 |
3.3 结果与分析 | 第41-43页 |
3.3.1 圆二色谱仪和HPLC的结果分析 | 第41-42页 |
3.3.2 可能的机理 | 第42-4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新型Pd(Ⅱ)配合物合成光学活性聚异腈 | 第44-57页 |
4.1 引言 | 第44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4-48页 |
4.2.1 试剂和仪器 | 第44-45页 |
4.2.2 非手性异腈单体以及Wei—Phos的合成 | 第45-47页 |
4.2.3 光学活性聚异腈的合成 | 第47-48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48-56页 |
4.3.1 Wei-Phos诱导螺旋选择性聚合研究 | 第48-53页 |
4.3.2 聚合度和溶剂的影响 | 第53-55页 |
4.3.3 手性的维持 | 第55-5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五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4页 |
附录:部分化合物的~1H NMR、~(13)C NMR、FT-IR | 第64-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