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1页 |
1.1 引言 | 第10页 |
1.2 金属配合物作为生物探针 | 第10-14页 |
1.2.1 金属配合物的发光机制 | 第10-11页 |
1.2.2 金属配合物作为DNA探针 | 第11-12页 |
1.2.3 金属配合物作为蛋白质、氨基酸探针 | 第12-14页 |
1.2.4 金属配合物作为金属离子探针 | 第14页 |
1.3 金属配合物在细胞成像上的应用 | 第14-17页 |
1.3.1 金属配合物在细胞核中的定位 | 第15-16页 |
1.3.2 金属配合物在线粒体中的定位 | 第16-17页 |
1.3.4 金属配合物在溶酶体中的定位 | 第17页 |
1.4 金属配合物在抗癌治疗药物上的应用 | 第17-20页 |
1.5 选题意义 | 第20-21页 |
第2章 RU-CU复合体系作为荧光探针用于生物硫醇分子的识别研究 | 第21-38页 |
2.1 引言 | 第21-22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2-27页 |
2.2.1 实验仪器 | 第22页 |
2.2.2 实验试剂 | 第22-23页 |
2.2.3 实验方法 | 第23-25页 |
2.2.4 钌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25-2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7-37页 |
2.3.1 配体与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27-28页 |
2.3.2 Ru-Cu复合体系的光学性质研究 | 第28-35页 |
2.3.3 Ru-Cu复合体系在细胞内的定位研究 | 第35-36页 |
2.3.4 Ru-Cu复合体系的细胞毒性研究 | 第36-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OS(II)配合物用于溶酶体跟踪和光动力治疗的研究 | 第38-54页 |
3.1 引言 | 第38-39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39-43页 |
3.2.1 实验仪器 | 第39页 |
3.2.2 实验试剂 | 第39页 |
3.2.3 实验方法 | 第39-40页 |
3.2.4 配合物与配体的合成 | 第40-43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3-53页 |
3.3.1 配体与配合物的表征 | 第43页 |
3.3.2 Ru2和Os2光学性质研究 | 第43-46页 |
3.3.3 Ru2和Os2细胞毒性实验 | 第46-48页 |
3.3.4 Ru2和Os2在细胞中的分布研究 | 第48-49页 |
3.3.5 Ru2和Os2在细胞中的定位研究 | 第49-50页 |
3.3.6 Ru2和Os2的稳定性研究 | 第50-5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第4章 钌配合物-靶向多肽复合体系的构建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 第54-69页 |
4.1 引言 | 第54-55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5-59页 |
4.2.1 实验仪器 | 第55页 |
4.2.2 实验试剂 | 第55-56页 |
4.2.3 实验方法 | 第56-59页 |
4.3 结果与分析 | 第59-67页 |
4.3.1 钌配合物-靶向多肽复合体系的合成与表征 | 第59-61页 |
4.3.2 Ru-Ala-FQHPSFI的稳定性测试 | 第61-62页 |
4.3.3 钌配合物-靶向多肽复合体系细胞毒性实验 | 第62-63页 |
4.3.4 AO/EB双染实验 | 第63-64页 |
4.3.5 Alexafluor?488annexinV/PI双染分析 | 第64页 |
4.3.6 钌配合物的细胞摄取研究 | 第64-65页 |
4.3.7 Caspase3活性检测 | 第65-66页 |
4.3.8 3D肿瘤细胞球的Calcein-AM染色实验 | 第66-67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7-69页 |
第5章 IR(II)配合物用于识别HSA的研究 | 第69-81页 |
5.1 引言 | 第69-70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70-71页 |
5.2.1 实验仪器 | 第70页 |
5.2.2 实验试剂 | 第70页 |
5.2.3 实验方法 | 第70-71页 |
5.2.4 配合物的合成 | 第71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71-80页 |
5.3.1 配体与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 第71-72页 |
5.3.2 Ir1的单晶结构解析 | 第72-73页 |
5.3.3 Ir1光学性质研究 | 第73-78页 |
5.3.4 Ir1与HSA特异性结合位点研究 | 第78-79页 |
5.3.5 凝胶电泳实验 | 第79-8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第6章 总结 | 第81-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92页 |
致谢 | 第92-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相关经历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