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改性蛭石-胡敏酸复合吸附剂对镉、砷的吸附特性与机制研究 |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1绪论 | 第11-25页 | 1.1水体重金属污染概述 | 第11-13页 | 1.1.1水体重金属污染现状 | 第11-12页 | 1.1.2镉、砷元素的危害 | 第12-13页 | 1.2含镉、砷废水的处理技术 | 第13-18页 | 1.2.1含镉废水处理技术 | 第13-15页 | 1.2.2含砷废水处理技术 | 第15-18页 | 1.3蛭石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 第18-21页 | 1.3.1蛭石概述 | 第18页 | 1.3.2蛭石在治理污染方面的应用 | 第18-19页 | 1.3.3天然蛭石的改性方法 | 第19-21页 | 1.4腐殖酸在吸附过程中的行为 | 第21-22页 | 1.4.1腐殖酸对污染物的吸附作用 | 第21页 | 1.4.2腐殖酸对吸附的影响 | 第21-22页 | 1.5研究意义与内容 | 第22-25页 | 1.5.1目的与意义 | 第22-23页 | 1.5.2研究内容 | 第23页 | 1.5.3技术路线图 | 第23-25页 | 2材料与方法 | 第25-33页 | 2.1实验材料、试剂与仪器 | 第25-26页 | 2.2实验方案 | 第26页 | 2.3重金属检测方法 | 第26-29页 | 2.3.1Cd2+浓度的检测方法 | 第27页 | 2.3.2As(Ⅱ)浓度的检测方法 | 第27页 | 2.3.3表征分析 | 第27-28页 | 2.3.4数据处理 | 第28-29页 | 2.4吸附模型 | 第29-31页 | 2.4.1等温吸附模型 | 第29-30页 | 2.4.2吸附动力学模型 | 第30-31页 | 2.4.3吸附热力学模型 | 第31页 | 2.4.4动边界模型 | 第31页 | 2.5响应面法 | 第31-33页 | 3复合吸附剂的制备与分析 | 第33-49页 | 3.1复合吸附剂的制备步骤 | 第33页 | 3.2制备条件比较与筛选 | 第33-40页 | 3.2.1焙烧改性对吸附能力的影响 | 第33-36页 | 3.2.2改性剂对吸附能力的影响 | 第36-38页 | 3.2.3腐殖酸占比对吸附能力的影响 | 第38-40页 | 3.3制备条件的优化 | 第40-42页 | 3.4吸附效果比较分析 | 第42-43页 | 3.5复合吸附剂A8表征分析 | 第43-48页 | 3.5.1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 | 第43-46页 | 3.5.2扫描电镜分析 | 第46-47页 | 3.5.3比表面积与孔径分析 | 第47页 | 3.5.4表面零点电位 | 第47-48页 | 3.6小结 | 第48-49页 | 4复合吸附剂对Cd、As的静态吸附研究 | 第49-63页 | 4.1复合吸附剂A15对Cd的静态吸附研究 | 第49-52页 | 4.1.1pH对吸附Cd的影响 | 第49-50页 | 4.1.2吸附剂浓度对吸附Cd的影响 | 第50页 | 4.1.3初始离子浓度对吸附Cd的影响 | 第50-51页 | 4.1.4时间对吸附Cd的影响 | 第51-52页 | 4.2复合吸附剂A15对Cd的吸附机制研究 | 第52-54页 | 4.2.1等温吸附 | 第52页 | 4.2.2吸附动力学 | 第52-53页 | 4.2.3吸附热力学 | 第53-54页 | 4.2.4吸附控速作用研究 | 第54页 | 4.3复合吸附剂A7对As的静态吸附研究一 | 第54-58页 | 4.3.1pH对吸附As(Ⅲ)的影响 | 第54-56页 | 4.3.2吸附剂浓度对吸附As(Ⅲ)的影响 | 第56-57页 | 4.3.3初始离子浓度对吸附As(Ⅲ)的影响 | 第57页 | 4.3.4时间对吸附As(Ⅲ)的影响 | 第57-58页 | 4.4复合吸附剂A7对As的吸附机制研究 | 第58-60页 | 4.4.1等温吸附 | 第58-59页 | 4.4.2吸附动力学 | 第59页 | 4.4.3吸附热力学 | 第59-60页 | 4.4.4吸附控速作用研究 | 第60页 | 4.5小结 | 第60-63页 | 5吸附条件的响应优化分析 | 第63-75页 | 5.1复合吸附剂A15对Cd吸附条件的响应面设计与优化 | 第63-68页 | 5.1.1响应面实验模型设计与优化 | 第63-65页 | 5.1.2各个因素的交互作用对吸附Cd的影响 | 第65-68页 | 5.2复合吸附剂A7对As吸附条件的响应面设计与优化 | 第68-73页 | 5.2.1响应面实验模型设计与优化 | 第68-70页 | 5.2.2各个因素的交互作用对吸附As的影响 | 第70-73页 | 5.3小结 | 第73-75页 | 6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结论 | 第75-76页 | 6.2创新点 | 第76页 | 6.3研究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第89-91页 | 致谢 | 第91页 |
|
|
|
|
论文编号BS4734846,这篇论文共91页 会员购买按0.35元/页下载,共需支付31.85元。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45.5元 。 |
 |
 |
我还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下载更优惠!充值送钱! |
我只需要这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
|
|
|
版权申明:本目录由www.jylw.com网站制作,本站并未收录原文,如果您是作者,需要删除本篇论文目录请通过QQ或其它联系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