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绪论 | 第13-29页 |
1.1燃料油脱硫的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燃料油脱硫技术的对比 | 第14-15页 |
1.3吸附脱硫 | 第15-16页 |
1.4吸附剂类型-基于相互作用力 | 第16-20页 |
1.4.1物理吸附剂 | 第16页 |
1.4.2化学吸附剂 | 第16-20页 |
1.5吸附剂类型-基于孔道结构 | 第20-22页 |
1.5.1微孔吸附剂 | 第20-21页 |
1.5.2介孔吸附剂 | 第21-22页 |
1.6气凝胶 | 第22-26页 |
1.6.1气凝胶的制备 | 第23-26页 |
1.6.2SiO2气凝胶的应用前景 | 第26页 |
1.7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6-29页 |
1.7.1研究目的 | 第26-28页 |
1.7.2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第二章实验部分 | 第29-41页 |
2.1实验药品与仪器 | 第29-30页 |
2.1.1实验药品 | 第29页 |
2.1.2实验仪器 | 第29-30页 |
2.2实验样品制备 | 第30-33页 |
2.2.1Pd/SiO2-GO复合气凝胶吸附剂的制备 | 第30-31页 |
2.2.2Pd/SiO2-APTES复合气凝胶吸附剂的制备 | 第31-32页 |
2.2.3模拟汽油 | 第32-33页 |
2.3表征方法 | 第33-34页 |
2.3.1X射线衍射(XRF) | 第33页 |
2.3.2N2等温吸附-脱附(BET) | 第33页 |
2.3.3X射线衍射(XRD) | 第33页 |
2.3.4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33页 |
2.3.5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 | 第33-34页 |
2.3.6吡啶吸附红外(py-FTIR) | 第34页 |
2.3.7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 | 第34页 |
2.4吸附实验 | 第34-37页 |
2.4.1动态吸附实验 | 第34-35页 |
2.4.2静态吸附实验 | 第35-37页 |
2.5芳烃/烯烃竞争吸附实验 | 第37页 |
2.6再生实验 | 第37页 |
2.7硫含量测定方法 | 第37-41页 |
2.7.1气、液相色谱分析方法 | 第37-38页 |
2.7.2标准曲线 | 第38-41页 |
第三章Pd/SiO2-GO复合气凝胶吸附剂脱硫性能的研究 | 第41-64页 |
3.1氧化石墨烯(GO)的表征 | 第41-42页 |
3.2Pd/SiO2-GO复合气凝胶吸附剂的表征 | 第42-47页 |
3.2.1XRD分析 | 第42-43页 |
3.2.2SEM表征 | 第43页 |
3.2.3FT-IR表征 | 第43-44页 |
3.2.4BET表征 | 第44-46页 |
3.2.5XRF表征 | 第46-47页 |
3.3Pd/SiO2-GO复合气凝胶吸附性能的研究 | 第47-58页 |
3.3.1吸附动力学实验 | 第47-50页 |
3.3.2平衡吸附实验 | 第50-54页 |
3.3.3热力学实验 | 第54-55页 |
3.3.4穿透吸附实验 | 第55-58页 |
3.4芳烃/烯烃竞争吸附对Pd/SiO2-GO脱硫性能影响的研究 | 第58-60页 |
3.5Pd/SiO2-GO-1.0wt‰吸附剂再生性能的研究 | 第60-63页 |
3.5.1再生后Pd/SiO2-GO穿透吸附性能研究 | 第60-62页 |
3.5.2再生后Pd/SiO2-GO-1.0wt‰的表征 | 第62-63页 |
3.6本章总结 | 第63-64页 |
第四章Pd/SiO2-APTES复合气凝胶吸附剂脱硫性能的研究 | 第64-86页 |
4.1Pd/SiO2-APTES复合气凝胶吸附剂的表征 | 第64-70页 |
4.1.1XRD分析 | 第64-65页 |
4.1.2SEM/EDX表征 | 第65-66页 |
4.1.3XPS表征 | 第66-68页 |
4.1.4FT-IR分析 | 第68页 |
4.1.5BET表征 | 第68-70页 |
4.1.6XRF分析 | 第70页 |
4.2Pd/SiO2-APTES复合气凝胶吸附性能的研究 | 第70-80页 |
4.2.1吸附动力学实验 | 第71-73页 |
4.2.2平衡吸附实验 | 第73-76页 |
4.2.3热力学实验 | 第76-77页 |
4.2.4穿透吸附实验 | 第77-80页 |
4.3芳烃/烯烃竞争吸附对Pd/SiO2-APTES脱硫性能影响的研究 | 第80-81页 |
4.4Pd/SiO2-APTES-237吸附剂再生性能的研究 | 第81-83页 |
4.5再生后Pd/SiO2-APTES-237的表征 | 第83-84页 |
4.6本章总结 | 第84-86页 |
第五章总结与展望 | 第86-88页 |
5.1结论 | 第86-87页 |
5.2展望 | 第87-88页 |
参考文献 | 第88-95页 |
致谢 | 第95-96页 |
作者简历 | 第96-97页 |
1作者简历 | 第96页 |
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6页 |
3发明专利 | 第96-97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