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闻一多的楚辞研究 |
|
论文目录 |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绪论 | 第12-21页 | 第一章 闻一多与《楚辞》的“不解之缘” | 第21-44页 | 第一节 十年辛苦不寻常 | 第22-25页 | 第二节 月落之时,一鸣惊人 | 第25-28页 | 第三节 闻屈相通 | 第28-37页 | (一) 狂狷 | 第29-32页 | (二) 重情 | 第32-33页 | (三) 矛盾 | 第33-36页 | (四) 余论 | 第36-37页 | 第四节 时代契机 | 第37-44页 | 第二章 闻一多楚辞研究的独特之论 | 第44-97页 | 第一节 闻一多楚辞研究概论 | 第44-50页 | 一、 屈原的身世 | 第45-47页 | 二、 屈原的作品 | 第47-49页 | 三、 屈原的人格 | 第49-50页 | 第二节 屈原三论 | 第50-56页 | 一、 屈原死于怀王入秦以前 | 第50-51页 | 二、 屈原是“文学弄臣” | 第51-54页 | 三、 屈原是“人民”的诗人 | 第54-56页 | 第三节 《离骚》是仙真人诗 | 第56-77页 | 一、 闻一多论《离骚》 | 第56-60页 | 二、 “仙真人诗”的含义 | 第60-61页 | 三、 廖季平的“怪论” | 第61-62页 | 四、 《离骚》是仙真人诗 | 第62-67页 | 五、 真诗人都是神秘家 | 第67-76页 | 六、 余论 | 第76-77页 | 第四节 《九歌》是歌舞剧,“音”大于“巫” | 第77-91页 | 一、 戏剧与中国人的生活 | 第77-78页 | 二、 闻一多与戏剧 | 第78-83页 | 三、 宗教与戏剧——仪式与戏剧的相通 | 第83-91页 | 第五节 楚辞时代相当于铜器衰落时代 | 第91-97页 | 一、 闻一多的专业背景 | 第91-92页 | 二、 闻一多的美术生涯 | 第92-94页 | 三、 闻一多的审美旨趣 | 第94-95页 | 四、 闻一多的楚辞研究 | 第95-97页 | 第三章 闻一多楚辞研究的学术个性 | 第97-133页 | 第一节 闻一多的性情气质 | 第97-118页 | 一、 怪 | 第99-105页 | 二、 火 | 第105-106页 | 三、 变 | 第106-110页 | 四、 死 | 第110-118页 | 第二节 闻一多楚辞研究的学术个性 | 第118-124页 | 第三节 闻一多楚辞研究学术个性成因 | 第124-133页 | 一、 人文生物学的原因 | 第124-125页 | 二、 师承与派别的原因 | 第125-128页 | 三、 文化选择的原因 | 第128-129页 | 四、 余论 | 第129-133页 | 第四章 闻一多楚辞研究的方法论 | 第133-162页 | 第一节 闻一多注重研究方法的自觉性 | 第133-139页 | 一、 《新集注本莎士比亚》 | 第134-135页 | 二、 《文学史方法论》 | 第135-138页 | 三、 余论 | 第138-139页 | 第二节 楚辞研究多重方法的可行性 | 第139-145页 | 一、 楚辞本身的多元因子 | 第139页 | 二、 闻一多学术研究的多元影响 | 第139-142页 | 三、 闻一多楚辞研究青出于蓝 | 第142-143页 | 四、 闻一多的西式教育背景 | 第143-145页 | 第三节 闻一多楚辞研究的多重方法 | 第145-162页 | 一、 文化人类学 | 第145-147页 | 二、 民俗学 | 第147-150页 | 三、 考古学 | 第150-152页 | 四、 民族学 | 第152-153页 | 五、 神话学 | 第153-156页 | 六、 宗教学 | 第156-158页 | 七、 其它 | 第158-162页 | 结语 | 第162-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164-16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69-170页 | 后记 | 第170-171页 |
|
|
|
|
论文编号BS1909499,这篇论文共171页 会员购买按0.35元/页下载,共需支付59.85元。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85.5元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