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5页 |
·燃料乙醇的研究 | 第11-13页 |
·燃料乙醇的研究意义 | 第11页 |
·燃料乙醇产业的发展概况 | 第11-12页 |
·燃料乙醇的生产 | 第12-13页 |
·菌种的选育 | 第13-22页 |
·自然选育技术 | 第14页 |
·诱变育种 | 第14-15页 |
·DNA 重组育种 | 第15-16页 |
·全转录工程 | 第16-17页 |
·基因组改组 | 第17页 |
·原生质体融合育种 | 第17-22页 |
·选题依据 | 第22页 |
·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第22-25页 |
第二章 出发菌株的性能测定 | 第25-36页 |
·实验材料 | 第25-27页 |
·菌种 | 第25页 |
·材料 | 第25-26页 |
·主要药品与试剂 | 第26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26-27页 |
·培养基 | 第27页 |
·主要溶液 | 第27页 |
·实验方法 | 第27-29页 |
·酿酒酵母GGSF16 和GJ2008 发酵性能的测定 | 第27-28页 |
·酿酒酵母GGSF16 和GJ2008 耐性的测定 | 第28-29页 |
·分析方法 | 第29-31页 |
·还原糖的测定 | 第29页 |
·总糖的测定 | 第29页 |
·酒精度测定 | 第29页 |
·C0_2 失重的测定 | 第29-30页 |
·计算方法 | 第30-3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4页 |
·酿酒酵母菌株GGSF16 和GJ2008 的酒精发酵性能 | 第31-32页 |
·酿酒酵母菌株GGSF16 和GJ2008 的耐酸性 | 第32页 |
·酿酒酵母菌株GGSF16 和GJ2008 的耐糖性 | 第32-33页 |
·酿酒酵母菌株GGSF16 和GJ2008 耐乙醇能力 | 第33-34页 |
·讨论 | 第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出发菌株单倍体的形成和分离 | 第36-50页 |
·实验材料 | 第36-38页 |
·菌种及材料 | 第36页 |
·主要药品与试剂 | 第36-37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37页 |
·培养基 | 第37页 |
·主要溶液 | 第37-38页 |
·实验方法 | 第38-40页 |
·子囊孢子的诱导 | 第38页 |
·子囊孢子的观察和鉴定 | 第38页 |
·子囊孢子的释放 | 第38页 |
·单倍体细胞的分离 | 第38-39页 |
·细胞体积测量 | 第39页 |
·细胞质量测定 | 第39页 |
·细胞DNA 含量的测定 | 第39页 |
·酿酒酵母二倍体与其单倍体的发酵性能 | 第39-4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0-47页 |
·产孢培养基的选择 | 第40页 |
·培养时间对酿酒酵母子囊孢子形成的影响 | 第40-41页 |
·培养温度对酵母子囊孢子形成的影响 | 第41页 |
·酿酒酵母子囊孢子的观察和鉴定 | 第41-43页 |
·蜗牛酶处理时间对子囊孢子释放的影响 | 第43-44页 |
·蜗牛酶浓度对子囊孢子释放的影响 | 第44-45页 |
·子囊破壁情况的观察 | 第45页 |
·细胞体积测定 | 第45页 |
·细胞质量测定 | 第45-46页 |
·细胞DNA 含量的测定 | 第46页 |
·酿酒酵母二倍体与其单倍体发酵性能对比 | 第46-47页 |
·讨论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出发菌株单倍体原生质体形成与再生的研究 | 第50-60页 |
·实验材料 | 第50页 |
·菌种 | 第50页 |
·培养基 | 第50页 |
·主要溶液 | 第50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50页 |
·实验方法 | 第50-52页 |
·原生质体的制备 | 第50-51页 |
·菌龄对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影响 | 第51页 |
·预处理对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影响 | 第51页 |
·蜗牛酶浓度对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影响 | 第51页 |
·酶解温度对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影响 | 第51-52页 |
·渗透压稳定剂对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影响 | 第52页 |
·分析和计算方法 | 第52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2-58页 |
·酿酒酵母GGSF16 和GJ2008 单倍体的生长曲线 | 第52-53页 |
·菌龄对酵母单倍体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影响 | 第53-54页 |
·预处理对酵母单倍体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影响 | 第54-55页 |
·蜗牛酶浓度对酵母单倍体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影响 | 第55-56页 |
·酶解温度对酵母单倍体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影响 | 第56-57页 |
·渗透压稳定剂对酵母单倍体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影响 | 第57-58页 |
·讨论 | 第58-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五章 双亲灭活原生质体融合的研究 | 第60-76页 |
·实验材料 | 第61页 |
·菌株 | 第61页 |
·培养基 | 第61页 |
·主要溶液 | 第61页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61页 |
·实验方法 | 第61-63页 |
·酿酒酵母GGSF16 和GJ2008 单倍体原生质体的灭活 | 第61-62页 |
·酿酒酵母GGSF16 和GJ2008 灭活单倍体的原生质体融合 | 第62页 |
·融合子的初筛 | 第62页 |
·融合子的复筛 | 第62页 |
·融合子的稳定性实验 | 第62-6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3-74页 |
·酿酒酵母GGSF16 和GJ2008 的单倍体原生质体灭活 | 第63-66页 |
·灭活原生质体的PEG 融合 | 第66页 |
·融合子的初筛 | 第66页 |
·融合子的复筛 | 第66-71页 |
·融合子的稳定性实验 | 第71-74页 |
·讨论 | 第74-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76-79页 |
·全文总结 | 第76-77页 |
·亲本菌株性能测定 | 第76页 |
·亲本菌株单倍体的制备和获得 | 第76-77页 |
·酿酒酵母单倍体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的研究 | 第77页 |
·酿酒酵母单倍体原生质体灭活与融合的研究 | 第77页 |
·本文创新点 | 第77-78页 |
·展望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5页 |
附录 | 第85-86页 |
附录1:酵母基因组DNA 的提取方法(按试剂盒使用说明) | 第85页 |
附录2:酵母DNA 含量的测定 | 第85-86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6-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