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6个早稻两用核不育系的应用基础研究 |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1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研究概况 | 第11-13页 |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发现与应用 | 第11页 |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选育及利用 | 第11-13页 |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育性转换起点温度 | 第11-12页 |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的育性转换起点温度的漂移 | 第12-13页 | 2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异交特性研究 | 第13-14页 | ·异交特性的影响因素 | 第13-14页 | ·异交特性改良途径 | 第14页 | 3 稻米品质相关研究 | 第14-15页 | ·稻米品质研究的现状 | 第14-15页 | ·稻米品质的影响因素 | 第15页 | 4 水稻两用核不育系配合力研究 | 第15-16页 | 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7页 | 第二章 6个早稻两用核不育系的农艺性状分析 | 第17-2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7-18页 | ·供试材料 | 第17页 | ·试验方法 | 第17-18页 | ·播始历期 | 第17页 | ·叶龄与分蘖记载 | 第17页 | ·上三叶及节间形态特征 | 第17-18页 | ·株高及穗部性状 | 第18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8-21页 | ·播始历期 | 第18页 | ·叶龄及分蘖 | 第18-19页 | ·形态特征 | 第19-20页 | ·上三叶形态特征 | 第19-20页 | ·地上部节间形态特征 | 第20页 | ·穗部性状 | 第20-21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21-22页 | 第三章 6个早稻两用核不育系的育性 转换起点温度鉴定 | 第22-2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3页 | ·供试材料 | 第22页 | ·试验方法 | 第22-2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3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23-24页 | 第四章 6个早稻两用核不育系的异交特性研究 | 第24-3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4-25页 | ·供试材料 | 第24页 | ·试验方法 | 第24-25页 | ·开花动态 | 第24页 | ·开颖习性 | 第24-25页 | ·柱头外露率及包颈粒率 | 第25页 | ·异交结实率 | 第2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5-28页 | ·日开花动态 | 第25-27页 | ·开颖习性 | 第27页 | ·柱头外露情况及包颈粒率 | 第27-28页 | ·异交结实率 | 第28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28-30页 | ·6个早稻不育系的异交特性表现 | 第28-29页 | ·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 第29-30页 | 第五章 6个早稻两用核不育系 稻米品质分析 | 第30-3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0页 | ·供试材料 | 第30页 | ·试验方法 | 第3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0-32页 | ·碾米品质分析 | 第30-31页 | ·外观品质分析 | 第31页 | ·供试材料的蒸煮食用品质 | 第31-32页 | ·供试材料稻米品质间的相关分析 | 第32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32-34页 | 第六章 6个早稻两用核不育系的配合力研究 | 第34-44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34页 | ·供试材料 | 第34页 | ·试验方法 | 第3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4-43页 | ·组合性状表现 | 第34-36页 | ·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36-37页 | ·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的相对效应分析 | 第37-39页 | ·亲本特殊配合力方差分析 | 第39-40页 | ·亲本利用价值及分类 | 第40-41页 | ·各性状的群体配合力方差和遗传力估算 | 第41-42页 | ·组合各性状间的相关分析 | 第42-43页 | 3 小结与讨论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作者简介 | 第50页 |
|
|
|
|
论文编号BS2119405,这篇论文共50页 会员购买按0.35元/页下载,共需支付17.5元。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25元 。 |
 |
 |
我还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下载更优惠!充值送钱! |
我只需要这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
|
|
|
版权申明:本目录由www.jylw.com网站制作,本站并未收录原文,如果您是作者,需要删除本篇论文目录请通过QQ或其它联系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