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3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1.1.1 碳材料概述 | 第12-13页 |
1.1.2 生物燃料电池概述 | 第13页 |
1.1.3 电化学传感器概述 | 第13-14页 |
1.2 碳材料的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1.2.1 碳纳米管 | 第14-15页 |
1.2.2 碳黑 | 第15-16页 |
1.2.3 介孔碳 | 第16-17页 |
1.2.4 玻碳 | 第17页 |
1.2.5 石墨烯 | 第17页 |
1.2.6 其他碳材料 | 第17-18页 |
1.3 碳材料的研究意义及应用实例 | 第18-28页 |
1.3.1 生物燃料电池方面 | 第18-24页 |
1.3.1.1 存在的问题 | 第18页 |
1.3.1.2 研究意义 | 第18-22页 |
1.3.1.3 应用实例 | 第22-24页 |
1.3.2 电化学传感器方面 | 第24-28页 |
1.3.2.1 存在的问题 | 第24-25页 |
1.3.2.2 研究意义 | 第25-26页 |
1.3.2.3 应用实例 | 第26-28页 |
1.4 论文选题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8-30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30-36页 |
2.1 材料与试剂 | 第30-32页 |
2.2 实验仪器 | 第32页 |
2.3 电化学实验参数 | 第32页 |
2.4 光照实验参数 | 第32-33页 |
2.5 Silk C材料的合成 | 第33页 |
2.6 微藻碳材料MAC的制备 | 第33-34页 |
2.7 碳纳米管的处理 | 第34页 |
2.8 缓冲溶液配制 | 第34-36页 |
第3章 微藻的培养 | 第36-40页 |
3.1 BG11培养基(Blue-Green Medium)母液配制 | 第36-37页 |
3.2 BG11培养基配制 | 第37页 |
3.3 灭菌与接种 | 第37页 |
3.3.1 灭菌 | 第37页 |
3.3.2 接种 | 第37页 |
3.4 培养 | 第37-38页 |
3.5 注意事项 | 第38-40页 |
第4章 碳材料在光照增强的微藻太阳能生物燃料电池中的应用 | 第40-52页 |
4.1 引言 | 第40-4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41-43页 |
4.2.1 CNTs/GC电极、MAC/GC电极、MDB/MAC/GC电极的制备 | 第41-42页 |
4.2.2 生物阴极、生物阳极的制备 | 第42页 |
4.2.3 微藻定量 | 第42-43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43-50页 |
4.3.1 阳极材料MAC的表征 | 第43-45页 |
4.3.2 基于MAC的生物阳极(GDH/MDB/MAC/GC电极) | 第45-47页 |
4.3.3 基于CNTs的生物阴极(BOD/CNTs/GC电极) | 第47-49页 |
4.3.4 基于MAC、CNTs的光照增强的微藻太阳能生物燃料电池 | 第49-50页 |
4.4 小结 | 第50-52页 |
第5章 微孔蚕茧碳-离子液体混合材料在多巴胺传感平台中的应用 | 第52-64页 |
5.1 引言 | 第52-53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53-54页 |
5.2.1 修饰电极的制备 | 第53页 |
5.2.2 实际样的检测 | 第53-54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54-62页 |
5.3.1 Silk C-IL混合材料的表征 | 第54-57页 |
5.3.2 Silk C-IL/GC电极对DA的检测 | 第57-62页 |
5.4 小结 | 第62-64页 |
第6章 结论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84页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