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1-19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1-13页 |
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3-18页 |
2.1 作物连作对土壤生物学特性影响 | 第13-14页 |
2.1.1 作物连作对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影响 | 第13页 |
2.1.2 作物连作对土壤微生物酶活性的影响 | 第13-14页 |
2.1.3 作物连作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 第14页 |
2.2 作物连作对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 第14-15页 |
2.3 土壤微生物研究方法进展 | 第15-17页 |
2.4 植物提取物抑菌活性的研究概况 | 第17-18页 |
3 目的与意义 | 第18-19页 |
第二章 植物提取物对番茄青枯病和枯萎病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 第19-25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19-21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19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19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19-21页 |
1.3.1 植物提取物的制备与筛选 | 第19-20页 |
1.3.2 植物提取物对番茄青枯病菌的抑菌活性 | 第20页 |
1.3.3 植物提取物对番茄枯萎病菌的抑菌活性 | 第20-21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1-24页 |
2.1 植物提取物对番茄青枯病病原菌的抑菌活性 | 第21页 |
2.2 植物提取物对番茄枯萎病病原菌的抑菌活性 | 第21-24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24-25页 |
第三章 植物提取物对番茄连作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 第25-42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5-27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25页 |
1.2 试验设计 | 第25-26页 |
1.2.1 大田试验设计 | 第25页 |
1.2.2 取样时期及取样方法 | 第25-26页 |
1.3 试验方法 | 第26-27页 |
1.3.1 土壤可培养微生物的数量 | 第26页 |
1.3.2 土壤碳、氮、磷循环相关酶活性的测定 | 第26页 |
1.3.3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 | 第26-27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7-40页 |
2.1 植物提取物对番茄连作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第27-30页 |
2.1.1 大黄提取物对番茄连作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第27-28页 |
2.1.2 虎杖提取物对番茄连作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2.1.3 薄荷提取物对番茄连作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第29-30页 |
2.2 植物提取物对番茄连作土壤涉及碳、氮、磷循环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第30-36页 |
2.2.1 大黄提取物对番茄连作土壤涉及碳、氮、磷循环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第30-32页 |
2.2.2 虎杖提取物对番茄连作土壤涉及碳、氮、磷循环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第32-34页 |
2.2.3 薄荷提取物对番茄连作土壤涉及碳、氮、磷循环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 第34-36页 |
2.3 植物提取物对番茄连作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的影响 | 第36-40页 |
2.3.1 大黄提取物对番茄连作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的影响 | 第36-37页 |
2.3.2 虎杖提取物对番茄连作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的影响 | 第37-38页 |
2.3.3 薄荷提取物对番茄连作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和氮的影响 | 第38-40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40-42页 |
3.1 植物提取物对番茄连作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 第40页 |
3.2 植物提取物对番茄连作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 第40-41页 |
3.3 植物提取物对番茄连作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 | 第41-42页 |
第四章 植物提取物对土壤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 第42-58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5页 |
1.1 试验材料 | 第42页 |
1.2 试验方法 | 第42-45页 |
1.2.1 土壤微生物基因组总DNA的提取 | 第42-43页 |
1.2.2 土壤细菌16SrDNA基因V_3区的PCR扩增 | 第43页 |
1.2.3 土壤细菌的DGGE分析 | 第43-4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56页 |
2.1 土壤微生物基因组总DNA的提取 | 第45-46页 |
2.2 土壤细菌16S rDNA的PCR扩增 | 第46-48页 |
2.3 土壤细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分析 | 第48-56页 |
2.3.1 土壤细菌DGGE图谱 | 第48-50页 |
2.3.2 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指数 | 第50-52页 |
2.3.3 土壤细菌群落相似性 | 第52-54页 |
2.3.4 土壤细菌DGGE电泳条带的测序与分析 | 第54-56页 |
3 结论与讨论 | 第56-58页 |
第五章 结论以及问题展望 | 第58-60页 |
1 全文结论 | 第58-59页 |
2 存在问题 | 第59页 |
3 研究展望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8页 |
附录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