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宏观区位研究--区位因子从微观向宏观的演化及其政策意义 |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5页 | 1 导论 | 第15-23页 |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第15-17页 | ·世界经济发展中的国家竞争力 | 第15-16页 | ·中国发展的资源约束与有效利用的紧迫性 | 第16-17页 | ·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 | 第17-21页 | ·分析框架 | 第17-20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创新点 | 第21-23页 | ·创新宏观区位论 | 第21页 | ·创新区位论与生产力布局的关系 | 第21-22页 | ·创新区域发展政策 | 第22-2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23-40页 | ·区位论的产生和发展 | 第23-32页 | ·古典区位论 | 第23-26页 | ·新古典区位论 | 第26-30页 | ·区位论的新发展 | 第30-32页 | ·区位因子选择理论 | 第32-37页 | ·市场规模和潜力 | 第32-33页 | ·劳动力成本与质量 | 第33-34页 | ·自然资源丰裕程度 | 第34-35页 | ·科技水平的先进性 | 第35-36页 | ·社会体制因素 | 第36-37页 | ·区位理论在我国的发展 | 第37-40页 | ·区位理论的实践化 | 第37-38页 | ·区域空间结构的研究 | 第38-40页 | 3 微观区位论的实践指导作用及局限性 | 第40-57页 | ·区位与区位论 | 第40-42页 | ·区位 | 第40-41页 | ·区位论 | 第41-42页 | ·微观主体的区位选择理论及实践指导作用 | 第42-47页 | ·企业选择区位理论及其实践指导作用 | 第42-45页 | ·消费者区位选择理论及实践指导作用 | 第45-47页 | ·微观区位因子的产业和城市选择 | 第47-50页 | ·工业区位选择因子 | 第47-48页 | ·商业区位选择因子 | 第48-49页 | ·城市区位选择因子 | 第49页 | ·微观区位因子选择小结 | 第49-50页 | ·市场经济下微观区位选择的空间社会效应及局限性 | 第50-55页 | ·核心与边缘 | 第50-51页 | ·空间累积因果效应 | 第51-52页 |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 第52-54页 | ·区位资源利用的内部性与外部性 | 第54页 | ·微观区位选择行为的发展局限性 | 第54-55页 | ·小结 | 第55-57页 | 4 宏观区位总论 | 第57-72页 | ·区位因子由微观到宏观的演变 | 第57-62页 | ·微观区位因子分析 | 第57-59页 | ·微观因子宏观化的趋势 | 第59-61页 | ·艾萨德的宏观区位思想的评价 | 第61-62页 | ·区位的宏观意义 | 第62-64页 | ·区位的公共属性 | 第62-63页 | ·区位的宏观意义 | 第63-64页 | ·宏观区位 | 第64-66页 | ·宏观区位:从企业视角到政府视角 | 第64-65页 | ·宏观区位因子:从企业视角到政府视角 | 第65页 | ·宏观区位解析式 | 第65-66页 | ·宏观区位因子与区位优势 | 第66-71页 | ·宏观区位因子结构 | 第66-70页 | ·宏观区位优势及其选择 | 第70-71页 | ·宏观区位的本质 | 第71-72页 | 5 我国区位选择与生产力布局分析 | 第72-91页 | ·我国区位选择与生产力布局的历史回顾与评价 | 第72-78页 | ·集中体制下的区位选择与生产力布局分析 | 第72-73页 |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区位选择与生产力布局分析 | 第73-77页 | ·我国区位选择与生产力布局的市场解与计划解 | 第77-78页 | ·宏观区位因子与生产力布局的原则 | 第78-82页 | ·宏观区位因子与生产力布局的一般内容 | 第78-81页 | ·宏观区位视角下的生产力布局原则 | 第81-82页 | ·我国各区域宏观区位优势现状分析 | 第82-87页 | ·我国各区域宏观区位优势的分析方法 | 第82-84页 | ·我国各区域宏观区位优势的现状分析 | 第84-87页 | ·我国各区域潜在经济实力分析 | 第87-90页 | ·我国各区域潜在经济实力的分析方法 | 第87-88页 | ·我国各区域潜在经济实力的现状分析 | 第88-90页 | ·小结 | 第90-91页 | 6 生产力空间分布模式与区位的比较分析 | 第91-105页 | ·美国模式:生产力的全国布局 | 第91-93页 | ·美国经济空间分布的一般状态 | 第91页 | ·矿业分布 | 第91-92页 | ·制造业区位选择与分布 | 第92页 | ·产业分布决定的运输模式与分布 | 第92页 | ·城镇规模与分布 | 第92页 | ·美国经济空间分布的特征分析 | 第92-93页 | ·日本模式:生产力的都市圈分布 | 第93-96页 | ·日本经济空间分布的一般状态 | 第94页 | ·资源条件 | 第94页 | ·制造业分布 | 第94-95页 | ·物流空间需求与运输分布 | 第95-96页 | ·城镇化规模与分布 | 第96页 | ·日本经济空间政策 | 第96页 | ·美日经济空间分布模式的比较分析与借鉴 | 第96-99页 | ·比较分析 | 第96-98页 | ·发展模式借鉴与启示 | 第98-99页 | ·基于宏观区位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 | 第99-105页 | ·中国经济空间分布现状 | 第99-103页 | ·中国生产力宏观布局的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 第103-105页 | 7 宏观区位论的政策意义 | 第105-116页 | ·宏观区位政策 | 第105-107页 | ·宏观区位政策的涵义 | 第105-106页 | ·宏观区位政策的内容 | 第106-107页 | ·宏观区位政策的工具 | 第107页 | ·宏观区位论的政策意义 | 第107-116页 | ·区域规划 | 第107-109页 | ·生产力布局 | 第109页 | ·区位政策 | 第109-113页 | ·区位因子政策 | 第113-116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 第116-117页 | 附录 | 第117-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7页 | 后记 | 第137-139页 |
|
|
|
|
论文编号BS1858657,这篇论文共139页 会员购买按0.35元/页下载,共需支付48.65元。 直接购买按0.5元/页下载,共需要支付69.5元 。 |
|
|
我还不是会员,注册会员!
会员下载更优惠!充值送钱! |
我只需要这篇,无需注册!
直接网上支付,方便快捷! |
|
|
|
版权申明:本目录由www.jylw.com网站制作,本站并未收录原文,如果您是作者,需要删除本篇论文目录请通过QQ或其它联系方式告知我们,我们承诺24小时内删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