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9页 |
摘要 | 第9-11页 |
Abstract | 第11-14页 |
1 绪论 | 第20-31页 |
1.1 生物质与生物质能概述 | 第20-26页 |
1.1.1 生物质的组成与结构 | 第21-25页 |
1.1.2 生物质能利用转化技术 | 第25-26页 |
1.2 生物质热裂解技术 | 第26-31页 |
2 生物质热裂解机理研究文献综述 | 第31-52页 |
2.1 纤维素热裂解机理研究 | 第32-38页 |
2.2 半纤维素热裂解机理研究 | 第38-41页 |
2.3 木质素热裂解机理研究 | 第41-47页 |
2.4 生物质热裂解初始产物品质的提升 | 第47-49页 |
2.5 本文研究内容 | 第49-52页 |
3 基于微损提取的半纤维素热裂解机理研究 | 第52-72页 |
3.1 引言 | 第52-53页 |
3.2 实验原料与实验方法 | 第53-56页 |
3.2.1 半纤维素样品的提取流程 | 第53-54页 |
3.2.2 半纤维素结构表征 | 第54-55页 |
3.2.3 半纤维素热裂解行为表征 | 第55-56页 |
3.3 不同种类生物质微损提取半纤维素的结构特性 | 第56-63页 |
3.3.1 半纤维素中性糖组成 | 第57-58页 |
3.3.2 FTIR表征 | 第58-59页 |
3.3.3 ~1H/~(13)C/2D-HSQC NMR.表征 | 第59-63页 |
3.4 半纤维素热裂解宏观动力学研究 | 第63-66页 |
3.5 半纤维素热裂解可冷凝有机挥发分产物分布 | 第66-68页 |
3.6 小分子产物的析出行为 | 第68-7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70-72页 |
4 基于微损提取的木质素热裂解机理研究 | 第72-84页 |
4.1 引言 | 第72-73页 |
4.2 实验原料与实验方法 | 第73-74页 |
4.2.1 木质素样品的提取 | 第73页 |
4.2.2 木质素结构表征 | 第73-74页 |
4.2.3 木质素热裂解行为表征 | 第74页 |
4.3 不同提取方法得到的木质素样品结构特性对比 | 第74-77页 |
4.3.1 FTIR表征 | 第74-76页 |
4.3.2 NMR表征 | 第76-77页 |
4.4 木质素热裂解宏观动力学研究 | 第77-80页 |
4.5 木质素热裂解酚类产物分布 | 第80-82页 |
4.6 小分子气体产物的析出行为 | 第82-8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5 基于量子化学理论计算的生物质复杂组分热裂解机理研究 | 第84-102页 |
5.1 引言 | 第84-85页 |
5.2 实验原料和实验方法 | 第85-86页 |
5.2.1 模化物的选取和化学合成 | 第85-86页 |
5.2.2 热裂解实验分析 | 第86页 |
5.2.3 理论计算 | 第86页 |
5.3 半纤维素模化物的热裂解实验研究 | 第86-89页 |
5.4 半纤维素模化物热裂解的DFT计算 | 第89-93页 |
5.4.1 半纤维素单糖热裂解反应的DFT计算 | 第89-91页 |
5.4.2 含O-乙酰基木糖三聚体热裂解行为的DFT研究 | 第91-93页 |
5.5 木质素模化物的热裂解实验研究 | 第93-95页 |
5.6 木质素模化物热裂解的DFT计算 | 第95-101页 |
5.6.1 β-O-4芳基醚键的断裂 | 第95-98页 |
5.6.2 中间产物的演化 | 第98-100页 |
5.6.3 愈创木酚的演化 | 第100-101页 |
5.7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6 催化剂添加及其催化形式对生物质热裂解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 第102-114页 |
6.1 引言 | 第102-103页 |
6.2 实验原料和实验方法 | 第103-104页 |
6.2.1 实验原料 | 第103页 |
6.2.3 催化热裂解实验 | 第103-104页 |
6.3 生物质基单糖模化物的结构分析 | 第104-105页 |
6.4 TG/DTG分析 | 第105-107页 |
6.5 宏观动力学分析 | 第107-108页 |
6.6 典型热裂解挥发分的析出行为分析 | 第108-113页 |
6.6.1 H_2O的析出规律 | 第109-110页 |
6.6.2 酸类和CO_2的析出规律 | 第110-111页 |
6.6.3 呋喃类的析出规律 | 第111-112页 |
6.6.4 芳香烃的析出规律 | 第112-113页 |
6.7 本章小结 | 第113-114页 |
7 烘焙对生物质结构及其热裂解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 | 第114-138页 |
7.1 引言 | 第114-116页 |
7.2 实验原料和实验方法 | 第116-117页 |
7.2.1 原料 | 第116页 |
7.2.2 烘焙预处理过程 | 第116页 |
7.2.3 结构表征 | 第116-117页 |
7.2.4 热裂解行为表征 | 第117页 |
7.4 烘焙对速生杨结构特性的影响 | 第117-122页 |
7.4.1 基本结构变化 | 第117-120页 |
7.4.2 速生杨典型官能团在不同烘焙温度下的演变规律 | 第120-122页 |
7.5 烘焙对速生杨热裂解行为的影响机制 | 第122-129页 |
7.5.1 基于3G-DAEM分析的烘焙前后速生杨热裂解宏观动力学特性表征 | 第122-126页 |
7.5.2 烘焙对速生杨热裂解产物分布的影响机制 | 第126-129页 |
7.6 烘焙对白松结构特性的影响 | 第129-132页 |
7.6.1 基本结构变化 | 第129-130页 |
7.6.2 白松典型官能团在不同烘焙温度下的演变规律 | 第130-132页 |
7.7 烘焙对白松热裂解行为的影响机制 | 第132-137页 |
7.7.1 基于3G-DAEM分析的烘焙前后白松热裂解宏观动力学特性表征 | 第132-135页 |
7.7.2 烘焙对白松热裂解产物分布的影响机制 | 第135-137页 |
7.8 本章小结 | 第137-138页 |
8 全文总结与研究工作展望 | 第138-143页 |
8.1 全文总结 | 第138-141页 |
8.2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41-142页 |
8.3 未来工作展望 | 第142-143页 |
参考文献 | 第143-166页 |
作者简历 | 第166-168页 |
教育经历 | 第166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66-167页 |
科研项目经历 | 第167页 |
奖励与荣誉 | 第167-1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