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1.2 预应力混凝土大直径管桩竖向承载性能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3 注浆桩土接触面力学特性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1 注浆桩土接触面力学试验研究 | 第16-17页 |
1.3.2 桩-土接触面本构模型及数值模拟研究 | 第17-18页 |
1.4 桩基抗震性能研究现状 | 第18-20页 |
1.5 本文研究内容和工作安排 | 第20-22页 |
第二章 竖向荷载作用下大直径随钻跟管桩力学性能试验研究 | 第22-38页 |
2.1 引言 | 第22页 |
2.2 大直径随钻跟管桩施工工艺 | 第22-26页 |
2.3 大直径随钻跟管桩工程试验实例 | 第26-37页 |
2.3.1 工程概况 | 第26-30页 |
2.3.2 大直径随钻跟管桩竖向抗压极限承载力估算 | 第30-31页 |
2.3.3 大直径随钻跟管桩现场竖向静载试验 | 第31-32页 |
2.3.4 大直径随钻跟管桩现场竖向静载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32-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大直径随钻跟管桩的竖向抗压性能数值分析模型研究 | 第38-64页 |
3.1 引言 | 第38页 |
3.2 内聚力模型的基本理论与应用 | 第38-46页 |
3.2.1 内聚力模型基本概念的提出 | 第38-40页 |
3.2.2 内聚力模型在有限元软件中的应用 | 第40-41页 |
3.2.3 内聚力单元的本构关系 | 第41-46页 |
3.3 桩-注浆体-土体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第46-54页 |
3.3.1 桩-土体本构的选取 | 第46-48页 |
3.3.2 界面单元的选取 | 第48-51页 |
3.3.3 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51-54页 |
3.4 模拟结果分析 | 第54-63页 |
3.4.1 试桩竖向抗压静载试验结果与数值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 第54-55页 |
3.4.2 桩-注浆体-土体系工作性状分析 | 第55-59页 |
3.4.3 等效的注浆体界面单元参数敏感性分析 | 第59-6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四章 随钻跟管桩模型振动台试验设计 | 第64-78页 |
4.1 引言 | 第64页 |
4.2 随钻跟管桩模型振动台试验目的 | 第64页 |
4.3 随钻跟管桩模型振动台试验方案设计 | 第64-75页 |
4.3.1 试验模型土箱的设计 | 第64-66页 |
4.3.2 相似比设计 | 第66-68页 |
4.3.3 模型土体的制备和管桩承台模型的设计 | 第68-72页 |
4.3.4 模型桩和传感器的布置 | 第72-75页 |
4.4 地震波的选取与加载工况 | 第75-77页 |
4.4.1 模型试验输入地震波的选取 | 第75-76页 |
4.4.2 试验加载工况 | 第76-7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第五章 随钻跟管桩模型振动台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78-102页 |
5.1 引言 | 第78页 |
5.2 圆形叠层剪切箱动力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 第78-82页 |
5.2.1 圆形叠层剪切箱的自振频率与阻尼比 | 第78-79页 |
5.2.2 圆形叠层剪切箱的边界效应测试结果 | 第79-82页 |
5.3 模型桩桩侧土体加速度放大系数分析 | 第82-87页 |
5.4 挤土模型桩与注浆模型桩桩身应变反应 | 第87-94页 |
5.5 挤土模型桩与注浆模型桩桩身弯矩反应 | 第94-99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99-10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2-106页 |
6.1 主要工作 | 第102-103页 |
6.2 主要结论 | 第103-105页 |
6.3 展望 | 第105-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2页 |
致谢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