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1.1.1 我国建筑能耗问题严峻 | 第9页 |
1.1.2 对中小学教学楼开展绿色设计研究很有必要 | 第9-10页 |
1.2 课题研究理论基础 | 第10-14页 |
1.2.1 国外中小学绿色教学楼的发展历程 | 第10-11页 |
1.2.2 国内中小学绿色教学楼的发展历程 | 第11-13页 |
1.2.3 中小学教学楼绿色设计理论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意义 | 第14-18页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16页 |
1.3.2 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 第16-17页 |
1.3.3 理论及应用意义 | 第17页 |
1.3.4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3.5 研究工具 | 第18页 |
1.4 论文创新点 | 第18-19页 |
1.5 论文框架图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寒冷地区中小学教学楼绿色设计潜力研究及案例分析 | 第20-36页 |
2.1 寒冷地区中小学教学楼能耗特点及舒适性要求 | 第20-22页 |
2.2 寒冷地区中小学教学楼绿色设计潜力 | 第22-25页 |
2.2.1 控制建筑形体和围护结构以减少冬季热量损耗 | 第22页 |
2.2.2 提高教室自然采光水平能有效降低灯具照明能耗 | 第22-23页 |
2.2.3 合理的教室遮阳设计能提高室内光舒适性并减少热辐射 | 第23页 |
2.2.4 加强自然通风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并减少夏季制冷能耗 | 第23-25页 |
2.3 国内外相似气候区中小学绿色教学楼典型案例分析 | 第25-32页 |
2.3.1 天津中新生态城滨海小外中学部 | 第25-27页 |
2.3.2 天津生态城国际学校 | 第27-28页 |
2.3.3 北京四中长阳校区 | 第28-29页 |
2.3.4 北京金茂府小学 | 第29-30页 |
2.3.5 多伦多安大略托马斯·韦尔斯公共学校 | 第30-32页 |
2.4 寒冷地区中小学教学楼常见的被动式策略总结 | 第32-34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4-36页 |
第三章 针对节能及舒适性潜力的中小学教学楼绿色设计方法 | 第36-57页 |
3.1 中小学教学楼绿色设计策略体系 | 第36-37页 |
3.2 宏观层面:整体控制 | 第37-45页 |
3.2.1 合理的朝向和优化的布局设计 | 第38-41页 |
3.2.2 紧凑的体量组合和高性能的围护结构 | 第41-45页 |
3.3 中观层面:平面组织 | 第45-48页 |
3.3.1 设置热缓冲空间减少外围护结构热损失 | 第46-47页 |
3.3.2 置入中庭空间创造适宜的微气候 | 第47-48页 |
3.4 微观层面:空间优化 | 第48-56页 |
3.4.1 教室空间光环境优化 | 第48-50页 |
3.4.2 教室空间风环境优化 | 第50-53页 |
3.4.3 其他空间的优化设计 | 第53-56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基于模拟分析的中小学教学楼被动式策略研究 | 第57-75页 |
4.1 基于模拟分析的建筑布局设计 | 第57-63页 |
4.1.1 建筑形体形成的室外风环境状况 | 第58-59页 |
4.1.2 建筑形体对建筑整体能耗的影响 | 第59-61页 |
4.1.3 不同形体建筑绿色设计要点总结 | 第61-63页 |
4.2 基于模拟分析的建筑层高研究 | 第63-64页 |
4.3 基于模拟分析的中庭空间设计 | 第64-68页 |
4.3.1 中庭空间不同形状对内部空间采光的改善 | 第64-67页 |
4.3.2 中庭空间不同形状的烟囱效应研究 | 第67页 |
4.3.3 不同形态中庭的生态效果总结 | 第67-68页 |
4.4 基于模拟分析的教学空间设计 | 第68-74页 |
4.4.1 观景窗和采光窗的组合关系 | 第68-72页 |
4.4.2 窗的开启方式与教室通风 | 第72-74页 |
4.4.3 结合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要求的新的侧窗形式 | 第7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中小学教学楼绿色设计实证 | 第75-85页 |
5.1 项目概况 | 第75-77页 |
5.1.1 项目背景 | 第75-76页 |
5.1.2 天津气候条件分析 | 第76-77页 |
5.2 建筑形体设计 | 第77-79页 |
5.3 建筑平面与功能组织 | 第79-81页 |
5.4 建筑空间设计 | 第81-82页 |
5.5 被动式设计要点总结 | 第82-83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83-85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89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