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引言 | 第14-28页 |
1 植物磷效率的概念及遗传特性 | 第14-16页 |
2 低磷胁迫对植物形态特征及体内代谢影响 | 第16-19页 |
·磷胁迫引起的根系形态构造的变异 | 第16-17页 |
·低磷条件下植株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 | 第17页 |
·缺磷对水分利用效率、碳水化合物同化作用的影响 | 第17-18页 |
·磷胁迫对膜脂过氧化及保护酶系统活性的影响 | 第18页 |
·磷酸酶活性与植物耐低磷能力的关系 | 第18-19页 |
3 植物对磷素吸收和磷素在植株体内运输 | 第19-20页 |
·植物对磷素吸收 | 第19页 |
·植物体内磷素运输 | 第19页 |
·突变体技术在研究植物磷素吸收、转运中的作用 | 第19-20页 |
4 植物响应磷素胁迫信号的分子机制 | 第20-24页 |
·植物应答磷胁迫逆境的基因 | 第20-21页 |
·转录因子在植物响应磷胁迫逆境中的作用 | 第21-23页 |
·植物磷胁迫响应基因的调控机制 | 第23-24页 |
5 植物磷转运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 第24-27页 |
·植物磷转运蛋白的结构 | 第24-25页 |
·磷转运蛋白功能 | 第25-26页 |
·植物磷转运蛋白基因的表达与调控 | 第26-27页 |
6 本项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7-28页 |
第一章 缺磷条件下不同水稻品种磷素吸收特性的研究 | 第28-3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供试品种和幼苗培养方法 | 第28-29页 |
·测定性状 | 第29-3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6页 |
·不同磷水平下的单株磷累积量比较 | 第30-31页 |
·不同磷水平下的单株鲜重、干重和全磷量比较 | 第31-33页 |
·不同磷水平下植株形态学特性 | 第33-35页 |
·不同磷水平下供试品种的部分生理参数比较 | 第35-36页 |
·讨论 | 第36-39页 |
·磷胁迫条件下根系磷吸收能力差异是供试水稻品种磷吸收量差异的主要原因 | 第36-37页 |
·缺磷条件下吸磷量相对较多是磷高效品种生理参数和植株形态学特征相对改善的重要原因 | 第37-39页 |
第二章 缺磷条件下不同磷效率水稻品种的光合特性和细胞保护酶活性 | 第39-5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9-40页 |
·供试品种和材料培养方法 | 第39页 |
·测定项目和方法 | 第39-40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0-51页 |
·不同磷水平下供试品种的单株干重和磷累积量 | 第40-41页 |
·不同磷水平下供试品种的光合速率 | 第41-43页 |
·不同磷水平下供试品种的单株叶面积 | 第43-45页 |
·不同磷水平下的叶绿素含量和可溶蛋白含量 | 第45-46页 |
·不同磷水平下的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 | 第46-48页 |
·不同磷水平下的细胞保护酶活性和脂质过氧化特性 | 第48-51页 |
·讨论 | 第51-54页 |
·较高的磷素吸收量是磷高效品种缺磷下具有较多干物质累积量的重要生理基础 | 第51页 |
·叶绿素含量、可溶蛋白含量和Gs 对缺磷下不同磷效率供试品种Pn 的影响 | 第51-52页 |
·较高的SOD 活性是膜脂过氧化程度低的重要原因,在维持光合器官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 | 第52-54页 |
第三章 低磷胁迫下水稻特异表达基因的鉴定及可能的功能分析 | 第54-6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4-59页 |
·材料培养 | 第54-55页 |
·cDNA-AFLP 操作过程 | 第55-57页 |
·cDNA-AFLP 产物的聚丙烯酰氨凝胶电泳及银染显影 | 第57-58页 |
·差异条带DNA 回收和克隆 | 第58页 |
·差异条带DNA 阳性克隆的序列测定 | 第58页 |
·差异表达序列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58-5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9-63页 |
·总RNA 和合成双链cDNA 的检测 | 第59-60页 |
·cDNA-AFLP 结果 | 第60-61页 |
·特异表达基因片段的克隆 | 第61页 |
·低磷胁迫下水稻根系特异表达基因和可能的功能分析 | 第61-63页 |
·讨论 | 第63-67页 |
·水稻植株对低磷信号的转导 | 第63-64页 |
·bHLH 转录因子OsPTF1 和热激应答转录因子参与了下游磷胁迫应答基因的转录调控 | 第64页 |
·低磷胁迫诱发了部分氨基酸及蛋白质合成和物质运输基因的表达 | 第64-65页 |
·部分生物和非生物逆境应答基因的表达受到低磷逆境诱导 | 第65-66页 |
·cDNA-AFLP 技术在鉴定低磷逆境及非生物逆境应答基因的局限性 | 第66-67页 |
第四章 水稻磷转运蛋白基因OsPT2 的克隆、表达和功能研究 | 第67-8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7-71页 |
·试验材料 | 第67页 |
·水稻磷转运蛋白基因OsPT2 的克隆和序列测定 | 第67页 |
·OsPT2 的编码蛋白特征 | 第67页 |
·OsPT2 的表达特性研究 | 第67-68页 |
·OsPT2 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的分析 | 第68页 |
·OsPT2 启动子的克隆 | 第68-69页 |
·融合OsPT2 启动子表达载体构建和农杆菌遗传转化 | 第69页 |
·OsPT2 启动子转化烟草、转基因植株分子鉴定和OsPT2 驱动报告基因表达特征 | 第69-70页 |
·烟草遗传转化 | 第69-70页 |
·转基因系分子鉴定 | 第70页 |
·转基因植株的组织化学染色 | 第70页 |
·融合OsPT2 的双元表达载体构建、遗传转化和基因功能鉴定 | 第70-7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1-82页 |
·OsPT2 的基因结构和编码蛋白质特征 | 第71-75页 |
·OsPT2 的表达特征 | 第75-76页 |
·OsPT2 启动子调控元件分析和驱动报告基因表达特征 | 第76-80页 |
·异源表达OsPT2 对烟草磷素吸收能力的影响 | 第80-82页 |
·讨论 | 第82-86页 |
·水稻磷转运蛋白基因OsPT2 具有植物种属磷转运蛋白的特征 | 第82-83页 |
·OsPT2 在根系中的表达受到低磷胁迫逆境的上调诱导 | 第83-84页 |
·异源表达 OsPT2 具有改善低磷胁迫下烟草的磷素吸收能力 | 第84-86页 |
第五章 水稻磷转运蛋白基因OsPT4 的分子特征、表达和功能研究 | 第86-10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6-88页 |
·试验材料 | 第86页 |
·水稻磷转运蛋白基因OsPT4 的克隆和序列测定 | 第86页 |
·OsPT4 的编码蛋白特征 | 第86页 |
·OsPT4 的表达特性研究 | 第86-87页 |
·OsPT4 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的分析 | 第87页 |
·OsPT4 启动子的克隆、融合OsPT4 启动子表达载体构建和农杆菌遗传转化 | 第87页 |
·OsPT4 启动子转化烟草、转基因植株分子鉴定和OsPT4 驱动报告基因表达特征 | 第87页 |
·融合OsPT4 的双元表达载体构建、遗传转化和基因功能鉴定 | 第87-8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8-99页 |
·OsPT4 的基因结构和编码蛋白质特征 | 第88-92页 |
·OsPT4 的表达特征 | 第92-93页 |
·OsPT4 启动子调控元件分析和驱动报告基因表达特征 | 第93-97页 |
·异源表达OsPT4 对烟草磷素吸收能力的影响 | 第97-99页 |
·讨论 | 第99-102页 |
·水稻OsPT4 呈叶片中特异表达且受到低磷胁迫的诱导 | 第99-100页 |
·上调表达OsPT4 具有改善植株在低磷胁迫条件下磷利用效率的功能 | 第100-102页 |
结论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4页 |
附录 | 第114-123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23-124页 |
作者简介 | 第124-125页 |
致谢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