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晶闸管软启动器将逐步取代传统的自耦式补偿器
|
|
【电气控制论文】摘要:软启动器作为节能控制器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在国内大量推广,经过多年实践证明晶闸管软启动器优于传统的自耦式补偿器,随着国产化的推进传统的自耦式补偿器将被逐步淘汰。 关键词:晶闸管软启动器;节能控制器;自耦式补偿器;智能化软启动器中 1引言 1977年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FrankNole工程师获得了一项节电器专利,初期称为“功率因数控制器”,此后又有许多公司和个人开发了十几种节电器。1982年FrankNole又作了二点改进,一是省掉取样电阻而改为监视晶闸管两端电压,二是采取了反馈控制技术,使空载时电动机电压进一步减小,节电率大大提高,正式定名为“节电器”(POWERSAVER)。我国也开发了节电器,但实际使用效果不佳,未能广泛推广使用。1983年后,上海市相继引进了一系列的节电器产品,在对引进的节电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上海,西安等地研制出了新型节电器,其性能达到并超过引进的同类产品,为进一步推广节电器创造了条件,国内市场上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把软启动器作为电机节能的首选产品。 2作为节能应用的软启动器 节电器通过双向晶闸管或反并联晶闸管相位控制实现降压,其主电路原理如图1所示。 晶闸管软启动器实测数据见表1(参阅30kW电机实测数据)。从表1可见 1)节电器对某些特定的负载具有较好的节电效 益,因此,它应在相应范围内推广使用,切莫不分对象 2)对于不变负载(不管是满载还是负载率30%~40%情况),连续长期运行,则不宜采用节电器,而应该选用高效电动机。 3)对于变负载情况,如果最低负载率≥30%以上,采用晶闸管软启动器意义也不大。 3软启动器与自耦式补偿器技术经济对比 传统的自耦补偿器自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应用以来,一直在电机起动装置领域占居主要地位。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国外固态起动装置在我国工业领域逐步推广使用,已对传统的补偿器形成较大冲击。表2对二种装置进行了技术与经济对比,并给出了正确应用范围供读者参考。<
|
|
|
|
<<<<<全文未完>>>>> 全文字数约2252字
|
要阅读全文请先注册成VIP会员!详情请阅读会员专区!
VIP会员可以阅读全文, 欢迎加入VIP会员专区! 加入VIP会员步骤如下:
注册用户名→在线购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