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道的理化与知行之辨——中国哲学从先秦到宋明的演化
|
|
【传统文化的机遇论文】[摘要] 先秦儒学与宋明儒学在知行问题上的一个根本性的区别是,先秦儒学是以行为中心的人文,相对而言,宋明儒学则强调了知的中心意义。知行之辨上的这种差异最终根源于本体论上的如下不同:先秦儒学是以道为中心语词的人文,而宋明儒学则是以理为中心语词的人文。从先秦到宋明,儒学的转换表现为基本语词的变迁,这就是道的理化现象。本文试图通过戴震、王船山的某些思考,彰显儒学演化的上述线索。 一、 道的理化及其含义 中国哲学演变至宋明时代,发生了基本语词的变化:先秦汉唐以道为中心的人文转换为以理为中心的人文。这就是道的理化的现象,它对于理解宋明时代的哲学意识具有根本性的意义。戴震把这一现象表述为以道属之理,其实质是以理的概念取代道的概念,其结果是实失道之名义,也即真实的存在被僭代了。1道理一词,在宋明儒学的言述中,频繁出现,而且,往往与理在同一意义上使用。2然而,在宋明以前,道理一词虽然曾经出现过,但道与理的区分还是很严格的,始终是作为两个词来看待的,二者根本没有在同一层次、同一意义上使用,而且,作为存在概念的道在人文话语中的中心位置始终没有动摇过。3但是,到了宋代,情形就有了不同。当程颐在解释一阴一阳之谓道时,作出了一个只有在宋明时代才可能出现的论断:道非阴阳也,所以一阴一阳道也。4这里的关键不是道与阴阳的关系,而是道增添了所以然之故的内涵。无论如何,这与道的本义不能逻辑地相涵或者相干。由道路或导引之道到所以然之道,这一非连续性的词义转换过程是怎样发生的呢?这一转换是借助于道的理化而得以实现的。程颐与弟子如下的对话多少流露了一些消息:问天道如何?曰:只是理,理便是天道也。5朱熹也明确地说:凡言道者,皆谓事物当然之理。6可以说,从前宋明时代到宋明时代,儒学的范式转换主要表现为人文中心词从道到理的转换。7所以,当程颢说吾学虽有所授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时,8他也许没有觉察到,这其实是道出了宋明时代精神的一个最为隐蔽的特征,道出了宋明理学之所以为新儒学、而有别于先秦汉唐之儒学的最深处的秘密。这一秘密与宋明儒学何以被称之为理学是相联系的。虽然,
|
|
|
|
<<<<<全文未完>>>>> 全文字数约9928字
|
要阅读全文请先注册成VIP会员!详情请阅读会员专区!
VIP会员可以阅读全文, 欢迎加入VIP会员专区! 加入VIP会员步骤如下:
注册用户名→在线购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