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艺术的言情 言情的艺术——略论李商隐诗歌独特的抒情艺术
|
|
【高中语文教育论文】在诗歌中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抒发真挚的情感,是古今中外诗人的共同追求。从李商隐的诗歌中,我们可以发现:诗人的真情实感是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表现出来的,这些表现手法成为诗人独特情感的艺术载体,并以此成为李商隐诗歌的独特抒情方式和艺术风格。 综观李商隐的诗作,我们不难发现其诗歌独特的言情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抒情方式的婉曲 李诗较少采用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而特别致力于婉曲见意,总是努力使诗歌的艺术构思千回百转,一波三折,做到“味无穷而炙愈出,钻弥坚而酌不竭(葛立方《韵语阳秋》引杨亿语)”。对李商隐的高情远意,前人早有述评。刘熙载在《艺概》中称李诗“深情绵邈”;何焯在《义门读书记》中评李诗:“顿挫曲折,有声有色,有情有味。”而胡震亨《唐音癸签》引杨慎说:“世人但称义山巧丽,俗学只见皮肤耳,高情远意,皆不识也。”此外,还有说其诗“包蕴密致”(杨亿)、“绮密瑰妍”(敖器之)、“沉博绝丽”(朱鹤龄)的,这些都说出了李诗的特色。 的确,李商隐的诗歌有百宝流苏的绮丽,有千丝织网的细密,有行云流水的空明。这些无疑为诗歌开辟了一个新境,丰富了唐代诗歌的艺术成就,充分体现了婉曲抒情的特色。如《无题》(初中《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之一): 相见时难别也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这首诗开头写别离的痛苦,却从相见的困难落笔,因为见面难得,离别才倍感难堪。接下来述说离情,用“春蚕”、“蜡炬”一组比喻来形容缠绵执著的相思,委婉而热烈,含蓄而鲜明,不愧为千古名句。往下设想别后的情景,青春易逝,孤独难捱,加深了离别的愁绪。末尾又翻回头来自我宽解,但也表明相思之情不能自抑。全诗紧扣离别写相思,却不局限于离别时刻的场景,而从会见之难联想到别后的痛苦和希望,概括面广,感情密度大。 在这类诗歌中,诗人有时还借助联想和想象将实事实情幻化为虚拟的情景和画面,使诗歌的抒情同样体现出深婉曲折的特点。即使是他用白描手法写作的小诗,也极尽婉曲
|
|
|
|
<<<<<全文未完>>>>> 全文字数约2047字
|
要阅读全文请先注册成VIP会员!详情请阅读会员专区!
VIP会员可以阅读全文, 欢迎加入VIP会员专区! 加入VIP会员步骤如下:
注册用户名→在线购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