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以宣化辽墓壁画为中心的分茶研究
|
|
【历史论文免费毕业论文】 一.研究背景分茶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烹点茶的方法,但是随着末茶的消亡,今人之于分茶,知其名者已经是凤毛麟角,更谈不上具体内容。而且由于现代中国的饮茶高度物质化,与生活态度基本无关,以及史学研究侧重于政治、经济等传统学科等内外原因,至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的茶文化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相反,在日本,由于茶道的刺激与启发,茶文化研究尽管没有得到学术界的普遍承认,但是作为史学家的“副业”,尤其是为了满足茶道爱好者提高修养的需要,仍有一定数量的论著问世。因为日本茶道对于中国茶文化有着传承关系,为溯本求源,日本的茶文化研究不时涉及中国,汉学研究京都学派领袖之一的青木正儿先生曾致力于中国茶文化研究,并在1962年出版了《中华茶书》,其中就提出分茶的原意是在大型容器里点茶之后再分盛到小碗里饮用,宋徽宗《大观茶论》所介绍的就是分茶。[i]然而至今已超过40年,除了其子中村乔先生在二十多年后重新注释《大观茶论》时指出分茶法始见于陆羽《茶经》之外,[ii]没有将研究进一步深入下去。宣化辽墓中有五幅清晰、精美的饮茶壁画,本文拟从研究张世卿墓后室西壁和张世古墓后室西南壁上的两幅壁画出发,印证以文献史料,比照以出土文物,探讨分茶的烹点方法,在解明分茶这一古代生活技术的同时,也为现代末茶的复兴提供技术依据和历史经验。 二.分茶的沿革和基本程式 “分茶”一词最早见于唐代,“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韩岸说“晋臣爱客,才有分茶”,[iii]在他看来分茶从晋代开始。晋代的史料如何呢?杜育在《猶赋》里说“酌之以匏”,[iv]即使用瓢斟酌茶汤;在《神异记》中,丹丘子向虞洪祈讨茶时使用了“瓯牺之余”的说法,“牺,木杓也。”[v]在中国茶史上,匏、牺之类的杓子是分茶的专用工具,这意味着晋代确实存在分茶。汉魏画像砖所描绘的宴饮场面,在比较显目的位置上画一个甚至多个大型容器,容器里还放着一把杓子,分茶的斟酌方式就源于这种斟酒方法,就是在宣化辽墓壁画里也有同样的画面。杜育说“式取公刘”,[vi]不仅表明他以酒器为基准选择茶器,还是对晋代饮茶以饮酒为基本模式加以模仿的状况的真
|
|
|
|
<<<<<全文未完>>>>> 全文字数约10241字
|
要阅读全文请先注册成VIP会员!详情请阅读会员专区!
VIP会员可以阅读全文, 欢迎加入VIP会员专区! 加入VIP会员步骤如下:
注册用户名→在线购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