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对预应力混凝土管桩上浮问题的若干思考
|
|
【建筑实习论文】摘要: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由于具有承载力高、适应性强等特点,近年来得到了大力推广,但面对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在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问题,管桩上浮现象十分突出,必须要引起我们关注。本文通过分析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施工特点,以秦皇岛市某工业区工程为例,针对上浮原因,提出处理措施。 关键词:预应力混凝土 管桩 挤土效应 上浮 1 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施工特点 1.1 适用条件 正确选择桩型可以避免及减少挤土效应的有害影响。 1.1.1 预应力管桩不适合用于岩溶、石灰岩地区;上部有厚淤泥软土、下部桩端直接进入中、微风化层等软硬突变的地基以及有大量孤石、有坚硬隔层的地质。此外,由于纯摩擦桩不利于管桩桩身强度的发挥,亦应慎用预应力管桩。 1.1.2 对于大多数建筑场地,可考虑选用预应力管桩,但应结合地质勘察报告和施工情况,充分考虑挤土效应的影响,决定是否选用预应力管桩以及桩基施工要求。 1.2 桩距 按桩基规范,预应力管桩最小桩中心距应不小于3.5d。当穿越饱和软土时桩中心距要求最大,穿越非饱和土或开口的部分挤土桩次之;对桩数少于9根、仅1~2排以摩擦为主的桩基,最小桩中心距可适减。按《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要求,对非饱和土的最大布桩平面系数应控制在6.5%以内,对饱和土的最大布桩平面系数控制在5%。 正常设计可通过成桩试验来确定单桩承载力,确定桩长、压桩力、最后贯人度控制等打桩参数。可以通过调查,参考当地有经验的地基施工单位意见来确定布桩桩距和施工参数。如当地无管桩施工实例及施工参数,设计宜先做成桩试验。 2 工程概况 秦皇岛市某工业区工程为框架结构的大型公共建筑,总建筑面积为56,780m2,柱距为l0~15m,基础采用PHC—AB600型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桩径Ф500mm,总桩数3956根,单桩设计承载力特征值N=3200kN,平均入土深度29.58m,持力层为强风化花岗
|
|
|
|
<<<<<全文未完>>>>> 全文字数约2465字
|
要阅读全文请先注册成VIP会员!详情请阅读会员专区!
VIP会员可以阅读全文, 欢迎加入VIP会员专区! 加入VIP会员步骤如下:
注册用户名→在线购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