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房颤的电生理机制及药物干预作用
|
|
【药学毕业论文网】【关键词】 房颤房颤(AF)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目前认为,此种心律失常可能起源于多种机制,包括:(1)多子波原理;(2)单个或小量的稳定微折返源产生纤颤传导,母波产生子波;(3)触发或异位活动以及其它机制。本文结合有关文献,将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中关于AF的电生理机制及药物干预方面的内容综述如下。 1多子波原理 实验研究证明,对狗心脏进行快速心房起搏,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缩短。随着AF持续,肺静脉的有效不应期(ERP)缩短,AF的诱发率逐渐增高,AF终止后缩短的ERP逐渐延长致AF前水平[1]。对山羊AF诱发的电重构表现为单项动作电位时程(MAPD)下降,生理性心率适应性消失[2]。在离体兔心脏中,急性心房扩张时,AF的发生与AERP的缩短以及心房压力的升高密切相关[3]。另外,急性心房扩张还可以导致心房传导速度减慢和房内传导阻滞增加,AERP离散度增加[4]。心房传导的离散度增加有利于形成折返,从而有利于AF的形成。许多临床研究也观察到AF病人心房电重构的现象。短期人工诱发AF,AERP下降;持续性AF的病人与对照组比较,AERP下降,转为窦律后AERP延长[5]。在房扑病人中MAPD不是恒定的,而是与心室收缩时心房压力升高时相相匹配。 上述试验观察证明,快速心房活动以及急性心房扩张均可引起心房电重构,表现为AERP下降或局部传导速度减慢,根据多子波原理,波长=有效不应期(ERP)×传导速度(CV)。有效不应期缩短或传导速度减慢,均可缩短波长,短波长使子波变小,在特定的心房表面,子波变小,子波数目增加,有利于AF的始发和维持,从而增加AF的稳定性。 2 单个或小量稳定微折返源产生的纤颤传导,母波产生子波 实验证明左心房高频率电活动的传播是一些类型AF的触发或驱动因素。在离体灌流羊的心脏中[6],稳定微折返源主要位于左心房后壁靠近或在肺静脉口处,从此处而来的波动通过双心房传播,与解剖或功能障碍相互作用,导致波破碎和子波形成。在羊AF时[7],左
|
|
|
|
<<<<<全文未完>>>>> 全文字数约2622字
|
要阅读全文请先注册成VIP会员!详情请阅读会员专区!
VIP会员可以阅读全文, 欢迎加入VIP会员专区! 加入VIP会员步骤如下:
注册用户名→在线购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