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波兰退出:渐进的经典
|
|
【关于经济的论文题目】[摘要] 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西方国家实行了浮动汇率制度;20世纪80-90年代,由于钉住汇率制度严重掣肘货币政策,造成国际收支失衡,因此,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开始了从钉住汇率制度向浮动汇率制度的转变。中国人民银行的王宇博士通过对波兰、智利、泰国、巴西、中国台湾和阿根廷等六个国家和地区的退出过程和经验教训的深入研究分析,从理论上说明了退出钉住汇率制度的路径选择及其成本。 与波兰经济改革采取了“休克疗法”不同,波兰汇率改革选择了“渐进模式”。波兰是利用篮子汇率作为渐进式改革的过渡形式,通过兹罗提(zloty)钉住和爬行钉住一篮子货币,并不断扩大爬行区间,最后较为平稳地完成了由钉住汇率制度向自由浮动汇率制度的转换。这成为转轨国家汇率制度渐进式改革的一个经典案例。 波兰的退出路径 (一)单一钉住美元 1990年1-5月,波兰实行了单一钉住美元的汇率政府,其主要目的是抑制当时非常严重的通货膨胀。 由于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能够稳定(锚住)一个国家的价格水平,因此,波兰在《稳定化纲领》中选择了“单一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以此作为反通胀的“名义锚”。1990年1月1日,波兰政府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的7.15亿美元信贷和10个西方国家联合提供的10亿美元稳定基金作为后盾,对兹罗提实施大幅贬值,从此前的1美元兑3100兹罗提,调低为1美元兑9500兹罗提,贬值幅度高达50%。单一盯住美元的汇率政策,以及紧缩性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实施,逐步恢复了市场对兹罗提的信心,有效降低了通货膨胀率,促进了波兰经济复苏。1991年波兰的通胀率为70%,经济增长率为-7.6%;1992年通胀率为43%,经济增长率为1.5%。 不过,“单一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存在着一些根本性的缺陷,在钉住制度下,由于波兰与美国通货膨胀率的差异,导致兹罗提实际汇率不断升值,影响了出口增长。1991年5月,波兰政府不得不将兹罗提对美元贬值16.8%,同时放弃单一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安排。 (二)钉住一篮子货币<
|
|
|
|
<<<<<全文未完>>>>> 全文字数约3774字
|
要阅读全文请先注册成VIP会员!详情请阅读会员专区!
VIP会员可以阅读全文, 欢迎加入VIP会员专区! 加入VIP会员步骤如下:
注册用户名→在线购卡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