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8-18页 |
1.1 引言 | 第8页 |
1.2 CH_4-CO_2干重整催化剂研究进展 | 第8-12页 |
1.2.1 活性组分 | 第9-10页 |
1.2.2 载体 | 第10-11页 |
1.2.3 助剂 | 第11-12页 |
1.3 CH_4-CO_2干重整反应机理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1.4 NiO-MgO体系研究进展 | 第14-16页 |
1.5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第2章 实验部分 | 第18-24页 |
2.1 实验试剂 | 第18-19页 |
2.2 实验装置及活性测定 | 第19-20页 |
2.3 产物分析 | 第20页 |
2.4 催化剂的制备 | 第20-21页 |
2.4.1 NiO-MgO催化剂的制备 | 第20页 |
2.4.2 M-Ni_XMg_(1-X)O(111)催化剂的制备 | 第20-21页 |
2.5 催化剂的表征 | 第21-23页 |
2.5.1 傅里叶变换原位红外吸收光谱(insituDRIFTS) | 第21页 |
2.5.2 场发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 | 第21-22页 |
2.5.3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 第22页 |
2.5.4 X-射线衍射光谱(XRD) | 第22页 |
2.5.5 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 | 第22页 |
2.5.6 H_2-程序升温还原(H_2-TPR) | 第22页 |
2.5.7 CO_2-程序升温脱附(CO_2-TPD) | 第22页 |
2.5.8 热重分析(TG) | 第22-23页 |
2.5.9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 | 第23页 |
2.5.10 N_2吸-脱附等温线 | 第23页 |
2.6 计算方法 | 第23-24页 |
第3章 NiO-MgO催化甲烷干重整反应机理原位红外研究 | 第24-34页 |
3.1 引言 | 第24页 |
3.2 CO_2在NiO-MgO及载体MgO上的吸附 | 第24-25页 |
3.3 CO_2、CH_4及混合气在NiO-MgO表面吸附反应 | 第25-27页 |
3.4 CO_2与裂解产物(H、CHX)在NiO-MgO表面的反应 | 第27-33页 |
3.4.1 CO_2与裂解产物H的反应 | 第27-30页 |
3.4.2 CO_2与裂解产物CH_X的反应 | 第30-33页 |
3.5 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NiO-MgO催化甲烷干重整反应机理DFT模拟研究 | 第34-46页 |
4.1 引言 | 第34页 |
4.2 表面模型的建立 | 第34-35页 |
4.3 计算框架 | 第35-45页 |
4.3.1 CH_4分解 | 第36-39页 |
4.3.2 CO_2裂解 | 第39-40页 |
4.3.3 C氧化 | 第40-42页 |
4.3.4 CO_2氢化分解 | 第42-45页 |
4.4 小结 | 第45-46页 |
第5章 M-Ni_XMg_(1-X)O(111)催化甲烷干重整性能研究 | 第46-63页 |
5.1 引言 | 第46页 |
5.2 M-Ni_XMg_(1-X)O(111)催化甲烷干重整 | 第46-62页 |
5.2.1 前驱体Ni_(0.1)Mg_(0.9)(OCH_3)(OH)表征分析 | 第46-48页 |
5.2.2 M-NiMgO(111)形貌特征 | 第48-49页 |
5.2.3 M-NiMgO(111)活性评价 | 第49-52页 |
5.2.4 M-NiMgO(111)表征分析 | 第52-61页 |
5.2.5 Ce_(0.01)/Zr_(0.01)-NiMgO(111)稳定性 | 第61-62页 |
5.3 小结 | 第62-63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3-65页 |
6.1 结论 | 第63-64页 |
6.2 研究展望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6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6-77页 |
发表论文 | 第76页 |
参加科研项目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