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6页 |
1.1 引言 | 第12-24页 |
1.1.1 铬的来源及污染现状 | 第12-13页 |
1.1.2 铬的危害 | 第13页 |
1.1.3 铬的监督管理标准 | 第13-15页 |
1.1.4 铬在水体及土壤中的形态及转化 | 第15-16页 |
1.1.5 铬形态分析方法 | 第16-18页 |
1.1.6 梯度扩散薄膜技术(DGT) | 第18-19页 |
1.1.7 DGT在形态分析中的发展现状 | 第19-20页 |
1.1.8 DGT技术在土壤中的应用 | 第20-22页 |
1.1.9 DGT与生物有效性 | 第22-24页 |
1.2 论文的研究目的、内容及预期结果 | 第24-26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24-25页 |
1.2.2 技术路线 | 第25页 |
1.2.3 预期结果 | 第25-26页 |
第二章 N-甲基葡糖胺(NMDG)的合成及其在DGT技术中的应用 | 第26-44页 |
2.1 引言 | 第26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26-33页 |
2.2.1 试剂、耗材和仪器 | 第26-28页 |
2.2.2 仪器分析 | 第28页 |
2.2.3 N-甲基葡糖胺(NMDG)的合成及表征 | 第28-29页 |
2.2.4 扩散胶和吸附胶的制作 | 第29-30页 |
2.2.5 吸附胶的表征及其对Cr的吸附动力学和洗脱效率 | 第30页 |
2.2.6 Cr~(Ⅵ)扩散胶中扩散系数的测定 | 第30-32页 |
2.2.7 NMDG-DGT对Cr~(Ⅵ)选择性 | 第32页 |
2.2.8 离子强度和pH对NMDG-DGT性能的影响 | 第32页 |
2.2.9 NMDG-DGT对Cr~(Ⅵ)的有效吸附容量 | 第32-33页 |
2.2.10 统计分析 | 第33页 |
2.3 结果和讨论 | 第33-42页 |
2.3.1 NMDG的表征 | 第33-34页 |
2.3.2 NMDG吸附胶的表征 | 第34-35页 |
2.3.3 NMDG吸附胶对Cr的吸附动力学和洗脱效率 | 第35-36页 |
2.3.4 Cr~(Ⅵ)在扩散胶中的扩散系数 | 第36-38页 |
2.3.5 NMDG-DGT对Cr~(Ⅵ)的选择性 | 第38-39页 |
2.3.6 pH和离子强度对NMDG-DGT性能的影响 | 第39-40页 |
2.3.7 NMDG-DGT对Cr~(Ⅵ)有效吸附容量 | 第40-41页 |
2.3.8 NMDG-DGT对Cr~(Ⅵ)的检出限 | 第41-42页 |
2.4 本章总结及展望 | 第42-44页 |
第三章 NMDG-DGT在水体和土壤中的应用 | 第44-61页 |
3.1 引言 | 第44页 |
3.2 材料与方法 | 第44-51页 |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44-45页 |
3.2.2 仪器分析 | 第45-46页 |
3.2.3 供试水体 | 第46-48页 |
3.2.4 供试土壤 | 第48-50页 |
3.2.5 NMDG-DGT在土壤中的应用 | 第50页 |
3.2.6 不同形态Cr~(Ⅵ)的提取 | 第50-51页 |
3.3 结果和讨论 | 第51-59页 |
3.3.1 九乡河及太湖水体中铬的分布 | 第51-52页 |
3.3.2 受污染溪水中Cr的分布 | 第52-55页 |
3.3.3 受污染地下水中Cr的分布 | 第55-56页 |
3.3.4 不同形态土壤Cr~(Ⅵ)浓度 | 第56-58页 |
3.3.5 DGT测出Cr~(Ⅵ)浓度与不同提取态Cr~(Ⅵ)之间的关系 | 第58-59页 |
3.4 本章总结及展望 | 第59-61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71页 |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71-72页 |
课题项目资助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