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析台湾政治“秀”化之成因
|
|
【社会工作论文】【摘 要】 本文分析了台湾自1987年宣布“解禁”以来,岛内政治便随着“本土化”和“政治转型”两个相辅相生的议题开始了的台湾 “政治民主化” 进程。阐释了这种“台湾式民主”促使台湾政治走向“秀”化的根源,即:“解禁”后岛内民主大爆发引发政治转型;选票政治导致选举文化恶质化;“媒体乱象”加速了台湾政治的“秀”化进程;街头运动的蓬勃发展为台湾政治“秀”提供了更多舞台。 【关键词】 台湾;民主化;政治“秀” 台湾自1987年宣布“解禁”以来,岛内政治便随着“本土化”和“政治转型”两个相辅相生的议题开始了台湾的“政治民主化” 进程。但此时的台湾正处在世界“第三波”民主浪潮和台湾经济的高速发展期,庞大的中产阶级层的出现和来自美国的“亚洲民主的灯塔”的要求,使得当代的台湾民主政治的发展不是内源型而是外发嫁接型的民主(林志达,2010)。这种民主的特点是该社会的广大民众不是经过充分的启蒙而自发要求民主制度,而是在政治生活的实践中经政治人物的发动产生了民主参与的热情和知识。因而民众的民主认识不系统、缺乏理性的参与。一言以蔽之,热情有余、理性不足。 这种“台湾式民主”造就了台湾社会独特的政治现象:街头暴力、“议会”打闹、媒体绑架、闹市自焚……,政治活动变成了一场又一场惊险刺激的“秀”滑稽可笑的“秀”,极度煽情的“秀”,上至政府要员下至平民百姓,大家都以作秀的方式来参与政治。而对于这种政治现状,有学者也称之为“政治乱象”,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是“台湾式民主”使然,也是台湾政治市场的必然表现。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近乎于疯狂的全民“政治秀”?本文认为来自以下四方面因素。 一、“解禁”后岛内民主大爆发引发政治转型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蒋经国在对压制和容忍党外反对运动的成本进行比较测算后,作出了进一步政治改革的“理性”选择。1986年9月国民党默许岛内反对阵营成立民进党,1987年7月蒋经国发布解除戒严令,1987年12月宣布解除“党禁”,1988年1月宣布解除“报禁”。这一系列的政治举动虽然还属于政治自由化的范畴,破坏的仅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