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1-22页 |
1.1 我国水旱轮作模式发展及效应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1.2 晚稻育秧栽插方式研究进展 | 第12-13页 |
1.3 秸秆还田研究进展 | 第13-20页 |
1.3.1 秸秆腐解规律 | 第14-16页 |
1.3.2 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16-18页 |
1.3.3 秸秆还田对稻田土壤还原性物质的影响 | 第18-19页 |
1.3.4 秸秆还田对晚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 第19-20页 |
1.4 研究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 第20-22页 |
1.4.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0-21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1-22页 |
2 育秧栽插方式对玉-稻轮作系统晚稻产量形成的影响 | 第22-33页 |
2.1 材料与方法 | 第22-25页 |
2.1.1 试验地情况 | 第22页 |
2.1.2 试验设计 | 第22-23页 |
2.1.3 玉米和晚稻的种植方法及田间管理 | 第23页 |
2.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23-25页 |
2.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25页 |
2.2 结果分析 | 第25-31页 |
2.2.1 春玉米生育期及产量构成 | 第25-26页 |
2.2.2 育秧栽插方式对晚稻分蘖动态的影响 | 第26页 |
2.2.3 育秧栽插方式对晚稻生育期的影响 | 第26-28页 |
2.2.4 育秧栽插方式对晚稻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28页 |
2.2.5 育秧栽插方式对晚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 第28-31页 |
2.2.6 不同育秧栽插方式玉-稻轮作周年产量及光温资源利用效率 | 第31页 |
2.3 讨论与结论 | 第31-33页 |
2.3.1 讨论 | 第31-32页 |
2.3.2 结论 | 第32-33页 |
3 玉-稻轮作系统玉米秸秆还田效应研究 | 第33-46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3-36页 |
3.1.1 试验材料 | 第33页 |
3.1.2 试验地情况 | 第33-34页 |
3.1.3 试验设计 | 第34页 |
3.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第34-36页 |
3.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 第36页 |
3.2 结果分析 | 第36-43页 |
3.2.1 秸秆还田方式对秸秆腐解及养分释放的影响 | 第36-40页 |
3.2.2 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理化特性的影响 | 第40-42页 |
3.2.3 秸秆还田方式对晚稻茎蘖动态的影响 | 第42页 |
3.2.4 秸秆还田方式对晚稻LAI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 第42-43页 |
3.3 讨论与结论 | 第43-46页 |
3.3.1 讨论 | 第43-45页 |
3.3.2 结论 | 第45-46页 |
4 问题与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