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2-24页 |
1.1 难降解有机废水的来源及特征 | 第12-13页 |
1.2 难降解有机废水处理方法 | 第13-16页 |
1.2.1 物理法 | 第13-14页 |
1.2.2 生物法 | 第14页 |
1.2.3 化学法 | 第14-16页 |
1.3 臭氧氧化技术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1.3.1 O_3+化学物质/能量组合技术 | 第17-18页 |
1.3.2 催化臭氧氧化技术 | 第18-21页 |
1.3.3 臭氧化反应过程强化 | 第21页 |
1.4 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1-24页 |
1.4.1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21-22页 |
1.4.2 课题研究内容 | 第22-24页 |
2 O_3/Ca(OH)_2体系处理对硝基苯酚废水 | 第24-42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24-27页 |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4-25页 |
2.2.2 实验装置及实验流程 | 第25-26页 |
2.2.3 实验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27-39页 |
2.3.1 O_3、Ca(OH)_2、O_3/Ca(OH)_2三种体系对PNP废水降解矿化动力学研究 | 第27-29页 |
2.3.2 工艺参数对PNP降解和矿化的影响 | 第29-35页 |
2.3.3 Ca(OH)_2 原位分离自由基清除剂的验证研究 | 第35-39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9-42页 |
3 O_3/Ca(OH)_2体系氧化处理垃圾渗滤液生化出水 | 第42-56页 |
3.1 引言 | 第42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2-44页 |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42-43页 |
3.2.2 实验装置及实验流程 | 第43页 |
3.2.3 实验分析方法 | 第43-4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4-54页 |
3.3.1 O_3、Ca(OH)_2、O_3/Ca(OH)_2三种体系对垃圾渗滤液生化出水COD及 TOC去除性能的对比研究 | 第44-45页 |
3.3.2 工艺参数对垃圾渗滤液生化出水降解和矿化的影响 | 第45-48页 |
3.3.3 Ca(OH)_2 强化垃圾渗滤液生化出水中有机物降解及矿化的机理 | 第48-5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4-56页 |
4 臭氧氧化处理改善垃圾渗滤液生化出水微滤性能 | 第56-66页 |
4.1 引言 | 第56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6-57页 |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56-57页 |
4.2.2 实验装置及实验流程 | 第57页 |
4.2.3 微滤过程 | 第57页 |
4.2.4 实验分析方法 | 第57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7-64页 |
4.3.1 工艺参数对生化出水COD去除率、矿化率及膜过滤性能的影响 | 第57-61页 |
4.3.2 生化出水微滤性能改善的机理研究 | 第61-64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4-66页 |
5 网膜式臭氧催化材料的制备及其处理垃圾渗滤液生化出水的研究 | 第66-82页 |
5.1 引言 | 第66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66-69页 |
5.2.1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66-67页 |
5.2.2 制备工艺 | 第67-68页 |
5.2.3 臭氧氧化过程 | 第68-69页 |
5.2.4 再生过程 | 第69页 |
5.2.5 分析方法 | 第69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9-81页 |
5.3.1 Ti-Mn/丝网材料的表征 | 第69-72页 |
5.3.2 催化臭氧化性能分析 | 第72-73页 |
5.3.3 不同层数的影响 | 第73-78页 |
5.3.4 催化剂的稳定性分析 | 第78页 |
5.3.5 催化剂的失活分析 | 第78-80页 |
5.3.6 催化剂的原位再生 | 第80-8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81-82页 |
6 结论 | 第82-84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82-83页 |
6.2 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6页 |
参考文献 | 第86-94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94-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