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基于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荧光探针用于有机污染物的检测 |
|
论文目录 |
|
摘要 | 第4-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10-15页 | 引言 | 第15-16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6-36页 | 1.1 荧光 | 第16-17页 | 1.2 荧光探针 | 第17-19页 | 1.2.1 “关-开”(off-on)型 | 第17-18页 | 1.2.2 “开-关”(on-off)型 | 第18页 | 1.2.3 比率型 | 第18-19页 | 1.3 荧光探针的识别机理 | 第19-22页 | 1.3.1 光致电子能量转移 | 第19-20页 | 1.3.2 分子内电荷转移 | 第20页 | 1.3.3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 第20-21页 | 1.3.4 激基缔合物 | 第21-22页 | 1.4 荧光材料 | 第22页 | 1.5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 第22-29页 | 1.5.1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分类 | 第22-23页 | 1.5.2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制备 | 第23-24页 | 1.5.3 发光金属有机框架的发光来源 | 第24-26页 | 1.5.4 二维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 第26-29页 | 1.6 基于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荧光探针的种类 | 第29-32页 | 1.6.1 检测核酸分子 | 第29-30页 | 1.6.2 检测小分子 | 第30-31页 | 1.6.3 检测重金属离子 | 第31页 | 1.6.4 检测有机污染物 | 第31-32页 | 1.7 生物放大策略及应用 | 第32-33页 | 1.7.1 纳米材料辅助的信号放大策略 | 第32页 | 1.7.2 DNA辅助的信号放大策略 | 第32-33页 | 1.7.3 酶辅助的信号放大策略 | 第33页 | 1.8 有机污染物检测的背景介绍 | 第33-34页 | 1.8.1 有机污染物检测的意义 | 第33页 | 1.8.2 有机污染物的种类 | 第33-34页 | 1.8.3 有机污染物检测的方法 | 第34页 | 1.9 本论文思路和创新点 | 第34-36页 | 2 基于发光金属有机框架的荧光探针用于检测和去除水中的四环素 | 第36-51页 | 2.1 引言 | 第36-37页 | 2.2 实验部分 | 第37-39页 | 2.2.1 试剂 | 第37-38页 | 2.2.2 仪器 | 第38页 | 2.2.3 四环素的传感实验 | 第38页 | 2.2.4 吸附研究 | 第38-39页 | 2.2.5 TC在 PCN-128Y/水体系中溶解度分配系数的计算 | 第39页 | 2.3 结果和讨论 | 第39-50页 | 2.3.1 PCN-128Y的表征 | 第39-41页 | 2.3.2 PCN-128Y的光致发光研究 | 第41-42页 | 2.3.3 检测水中的TC | 第42-46页 | 2.3.4 传感TC的机制 | 第46-47页 | 2.3.5 TC的水相吸附 | 第47-50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50-51页 | 3 芘内核的发光金属有机框架用于检测1-羟基芘 | 第51-64页 | 3.1 引言 | 第51-52页 | 3.2 实验 | 第52-54页 | 3.2.1 材料和仪器 | 第52-53页 | 3.2.2 4 ,4’,4”,4”’-(芘-1,3,6,8-四基)四苯甲酸四乙酯(1)的制备 | 第53页 | 3.2.3 4 ,4’,4”,4”’-(芘-1,3,6,8-四基)四苯甲酸四乙酯(TBAPy)的制备 | 第53页 | 3.2.4 NU-1000 的合成 | 第53页 | 3.2.5 1-HP的检测 | 第53-54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54-63页 | 3.3.1 NU-1000 的相和结构 | 第54-56页 | 3.3.2 NU-1000 的光物理性质 | 第56-58页 | 3.3.3 1-HP的荧光传感 | 第58-60页 | 3.3.4 1-HP的 NU-1000 荧光猝灭机理 | 第60-6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4 基于2D-MOFs纳米片和CSRP放大策略的FRET适配体传感器用于均相检测抗生素 | 第64-81页 | 4.1 引言 | 第64-66页 | 4.2 实验 | 第66-69页 | 4.2.1 材料和试剂 | 第66-67页 | 4.2.2 仪器 | 第67页 | 4.2.3 Cu-TCPP纳米片和块体Cu-TCPP的合成 | 第67-68页 | 4.2.4 用于CAP检测的荧光测定实验 | 第68页 | 4.2.5 检测中牛奶和鱼样品的CAP | 第68-69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9-80页 | 4.3.1 Cu-TCPP纳米片的表征 | 第69-71页 | 4.3.2 检测的可行性 | 第71-73页 | 4.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 第73-75页 | 4.3.4 分析检测CAP的分析性能 | 第75-77页 | 4.3.5 检测的特异性,精确性和准确性 | 第77-78页 | 4.3.6 分析应用和可重用性 | 第78-79页 | 4.3.7 Cu-TCPP纳米片的猝灭机理 | 第79-8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5 基于二维金属有机骨架纳米片的多色荧光纳米探针用于快速灵敏的多重分析 | 第81-102页 | 5.1 引言 | 第81-83页 | 5.2 材料和方法 | 第83-86页 | 5.2.1 材料和试剂 | 第83-84页 | 5.2.2 仪器 | 第84-85页 | 5.2.3 Cu-TCPP纳米片的合成 | 第85页 | 5.2.4 AuNPs的合成 | 第85页 | 5.2.5 搅拌棒1 和搅拌棒2 的制备 | 第85页 | 5.2.6 牛奶样品的制备 | 第85-86页 | 5.2.7 荧光测定CAP,OTC和 KANA | 第86页 | 5.3 结果和讨论 | 第86-101页 | 5.3.1 Cu-TCPP纳米片的表征 | 第86-87页 | 5.3.2 AuNPs,Au NPs修饰搅拌棒和DNA功能化的搅拌棒的表征 | 第87-90页 | 5.3.3 Y-DNA探针的构型和DSBTR的可行性验证 | 第90-91页 | 5.3.4 可行性验证 | 第91-93页 | 5.3.5 条件优化 | 第93-95页 | 5.3.6 同时检测CAP,OTC和 KANA | 第95-96页 | 5.3.7 检测CAP,OTC和 KANA的分析性能 | 第96-98页 | 5.3.8 特异性和抗干扰性 | 第98-100页 | 5.3.9 样品分析 | 第100-101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01-102页 | 6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第102-104页 | 参考文献 | 第104-119页 | 在学研究成果 | 第119-120页 | 致谢 | 第120页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