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理论分析和实践范式研究--以安徽省粮食产业化联合体为例 |
|
论文目录 |
|
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1 导言 | 第17-25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17-2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7-20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20页 | 1.1.2.1 现实意义 | 第20页 | 1.1.2.2 理论意义 | 第20页 | 1.2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20-22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20-21页 | 1.2.2 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3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 第22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22页 | 1.3.2 数据来源 | 第22页 |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2-25页 | 2 研究基础与界定 | 第25-37页 | 2.1 国外农业经营组织研究 | 第25-29页 | 2.1.1 合作经营组织演化 | 第25-26页 | 2.1.2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 第26-27页 | 2.1.3 经营规模和效益关系 | 第27-28页 | 2.1.4 合作经营的支持政策 | 第28-29页 | 2.2 国内农业经营组织研究 | 第29-36页 | 2.2.1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研究 | 第29-31页 | 2.2.2 新型农业经营方式研究 | 第31页 | 2.2.3 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研究 | 第31-33页 | 2.2.4 新型农业经营体制研究 | 第33-36页 | 2.3 本文研究界定 | 第36-37页 | 2.3.1 研究对象 | 第36页 | 2.3.2 研究范畴 | 第36-37页 | 3 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演化机制分析 | 第37-53页 | 3.1 规模经济理论视角 | 第37-41页 | 3.2 交易费用理论视角 | 第41-44页 | 3.3 专业分工理论视角 | 第44-47页 | 3.4 利益博弈理论视角 | 第47-50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0-53页 | 4 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范式研究 | 第53-73页 | 4.1 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内在聚合标准 | 第53-61页 | 4.1.1 要素流动 | 第54-57页 | 4.1.2 产业链接 | 第57-59页 | 4.1.3 利益共赢 | 第59-61页 | 4.2 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的外在协作标准 | 第61-70页 | 4.2.1 充分性 | 第61-64页 | 4.2.2 适宜性 | 第64-66页 | 4.2.3 有效性 | 第66-68页 | 4.2.4 综合效益评价 | 第68-70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70-73页 | 5 安徽省粮食产业化龙头企业实证研究 | 第73-89页 | 5.1 双福集团发展历程 | 第73-75页 | 5.2 联合体构建模式与管理 | 第75-78页 | 5.2.1 联合体整体架构 | 第75-76页 | 5.2.2 联合体运行管理 | 第76-78页 | 5.3 双福集团形成的机制分析 | 第78-82页 | 5.3.1 规模经济理论 | 第78-79页 | 5.3.2 交易费用理论 | 第79-80页 | 5.3.3 专业分工理论 | 第80-81页 | 5.3.4 利益博弈理论 | 第81-82页 | 5.4 双福发展的实践范式分析 | 第82-87页 | 5.4.1 内在聚合标准 | 第82-85页 | 5.4.1.1 要素流动 | 第82-83页 | 5.4.1.2 产业链接 | 第83-84页 | 5.4.1.3 利益共赢 | 第84-85页 | 5.4.2 外在协作标准 | 第85-87页 | 5.4.2.1 充分性 | 第85-86页 | 5.4.2.2 适宜性 | 第86页 | 5.4.2.3 有效性 | 第86-87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6 安徽省粮食产业化联合体发展研究 | 第89-101页 | 6.1 安徽发展粮食产业化联合体需求分析 | 第89-90页 | 6.2 安徽省粮食产业化联合体发展成效 | 第90-93页 | 6.2.1 规模不断扩大 | 第90页 | 6.2.2 质量持续提升 | 第90-91页 | 6.2.3 效益逐步显现 | 第91-93页 | 6.3 安徽省粮食产业联合体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93-94页 | 6.3.1 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 | 第93页 | 6.3.2 联合体发展不平衡 | 第93-94页 | 6.3.3 联合体发展不规范 | 第94页 | 6.4 安徽粮食产业化联合体发展模式创新 | 第94-97页 | 6.4.1 探索构建生态圈,推进联合体绿色发展 | 第95-96页 | 6.4.2 发展专用品牌粮食,提高联合体竞争力 | 第96-97页 | 6.4.3 推进“互联网+现代粮食”,发展分享经济 | 第97页 | 6.5 推进安徽粮食产业化联合体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97-99页 | 6.5.1 制定联合体标准,开展示范联合体创建 | 第97-98页 | 6.5.2 扶持示范联合体,重点扶持联合体内部的经营主体 | 第98-99页 | 6.5.3 搭建联合体发展平台,优化联合体发展外部环境 | 第99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01-107页 | 7.1 研究结论 | 第101-102页 | 7.1.1 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是农业组织形式创新 | 第101页 | 7.1.2 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符合农业经济发展规律 | 第101-102页 | 7.1.3 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具有可操作性和推广价值 | 第102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102-107页 | 7.2.1 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研究范畴拓展 | 第102-105页 | 7.2.2 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研究方法创新 | 第105-107页 | 参考文献 | 第107-117页 | 附录一 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总体情况调查表 | 第117-119页 | 附录二 龙头企业调查表 | 第119-121页 | 附录三 专业合作社调查表 | 第121-123页 | 附录四 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调查表 | 第123-125页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论文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25-129页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第129页 |
|
|
|